第22版:四八烈士在潍坊“安过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诸多工商企业占据叶挺街
2011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诸多工商企业占据叶挺街
  解放前的东关大街。资料图片



  叶挺街就是原来的东关大街,西起东关坞的庆成门(西门),东到东关坞的升曦门(东门),即现在的东风东街从东风桥以东到潍州路一段。1904年潍县开为商埠,政府鼓励地方资本占地开发民族工商业。潍县的有识之士,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利用地方资源和已有的市场优势,纷纷在东关投资兴办工商实业。东关大街南北两面,相继建起了各种行业的店铺和楼堂馆所,成为热闹的工贸大街。
叶挺街原为东关大街 路两边店铺楼馆竞逐
  叶挺街就是原来的东关大街,它的历史,要从东关的“八阁围子墙”说起。
  以史料为据,潍县城东白浪河的东岸,早在元代时即有人群临河而居。明代潍县撤州改县后隶属莱州府,东关成为潍县与胶东各县交通的必由之路。当时的白浪河水深面宽,舟楫通航可直达渤海莱州湾。北部沿海地区的渔民捕获的鲜鱼活蟹,寿光、昌邑、龙口一带鱼商的干鲜海产品,以及城郊和周边各县的农副业土特产品,都由水旱两路赶到潍城附近进行集市贸易,宽阔的白浪河东岸,便成了商旅驻足、车船停靠、物资集散、人群聚居的最方便之处。从白浪河东岸向东扩展,占地为街,沿街成市,住户也越来越多。为防水防盗,方便定居,自明代成化至清康熙年间(1465—1722年),东关四周陆续建起了土围墙,各通道口建有阁子八个,称“八阁围子墙”。其中西头临河的玉皇阁,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边的三官阁,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是东关最早的阁子,两阁之间的一条通道,就是最早的“东关大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六年(1866年),东关重新修建坞墙时,坞内面积向周边扩展了约三分之一,新坞墙建有七座坞门,南、东、北各有一座,东门是升曦门,西面临河建有四座,正西方与县城朝阳门和东关升曦门在一条轴线上的是庆成门。原来的八个阁子以及周边部分区域,都包进坞墙里面。至此,贯通东西的东关大街形成,从庆成门到升曦门,全长1013米。
  东关大街大致可分为两段:西段从庆成门到玉皇阁,俗称“沙岭子”,原是玉皇阁外白浪河东岸的一道沙岭子,后被圈进庆成门内;从玉皇阁往东,穿过三官阁,直到升曦门是另一段。沙岭子及其附近的估衣市街、米市街、地瓜市街、鱼市街等,早在“八阁围子墙”时代,就已是热闹的集市。1904年潍县开为商埠,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后,政府鼓励地方资本占地开发民族工商业;列强入侵,激发了国人的救国意识,“振兴实业”、“实业救国”成为共同的信念。潍县的有识之士,学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利用地方资源和已有的市场优势,纷纷在东关投资兴办工商实业。地处东关中轴线上的东关大街南北两面,相继建起了各种行业的店铺和楼堂馆所,鳞次栉比,繁华竞逐,成为热闹的工贸大街。

华丰机器厂  产品赛过进口货扶持职工办厂
  1920年,民族企业家滕虎忱集资3000银元,在东关大街东段路北创办了潍县第一家生产织布机、弹花机、救火机、而后生产柴油机的华丰机器厂。该厂的产品质量好,信誉高,行销18个省市。在1934年铁路沿线产品展览会上,与进口产品相比较,质量上乘而备受称赞。后又在升曦门外购地扩建了新厂,又在大马路(今和平路)建了华丰第二厂,在东关大街建了大楼营业厅。
  华丰机器厂在建立和发展中,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为尽快造出更多的织布机、弹花机和机井提水器械,促进潍县织布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工业救国”为己任、开明诚信经营的滕虎忱允许有条件、技术好的职工自己办厂;生产中遇到困难,可随时来厂求助。因而在东关大街及其附近,相继成立了洪丰、天丰、蚨丰、阜丰、大丰、新华等十几家铁工厂。华丰厂和滕虎忱也成了许多厂家的技术靠山,新建立的染织厂、面粉厂等,安装好机械设备后,大都邀请滕虎忱帮助检测、调试,然后才放心地开工生产。

和记印刷局  经营有方为省内知名印刷厂家
  此后,在东关大街建立的知名厂家有和记印刷局和大来面粉厂。
  和记印刷局始建于城里,经理毛寄尘是工商界知名人士,1930年为潍县商会会长。他于1931年集资迁厂,在东关大街路南扩大经营,改为和记印刷股份公司,成立董事会,丁叔言为董事长。添置新型印刷设备,高薪聘用技术人员,不断改善经营,提高印刷质量,很快成为省内知名印刷厂家。为承印1937年编成的《潍县志》,先后派人到武汉购进了特大16页铅印机,到上海购进了当地最先进的铜版机、照相机、制版机等。因卢沟桥事变爆发,只将成稿打成纸版,并以打纸版的铅字版印了少量样书,而未能正式出版。1941年,日伪莱潍道尹公署道尹常之英,派督学刘逊聪,找到已编成的《潍县志》底稿,删去第一卷“党治”卷,代之以“叙录”,以《潍县志稿》为书名,仍由和记印刷局承印,历时一年多印成。《潍县志稿》共42卷,内附铜版照片百余幅,地图20多幅,还有大幅的潍县全境舆图。全书分四帙,铅印线装,封面设计,都符合标准,显示了和记印刷局印刷技术之优越和质量之优良。
  解放后,和记印刷局改名大成印刷厂,总经理是进步人士高象九,在市容尚未完全恢复时即率先复工,首先赶印了机关、学校和全市人民急需的毛主席像,又印了革命歌曲和《军事手册》,1949年,省总工会指定该厂承印了全省工会会员证。1954年,该厂与山东新华印刷厂潍坊厂合并。

大来面粉厂  潍县同行之首产品普遍受欢迎
  大来面粉厂始建于1940年,合资企业,经理王振方,厂址在东关大街中段路北。该厂机器设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皆为当时潍县机磨业同行之首。新产品“特二粉”一上市,就受到饮食业的普遍欢迎。面粉的色泽好,筋力大小适中,含水量低。老用户说,与原来的“特一粉”相比,每袋(44斤)能多出五六斤馒头,因此,其价格在市场上一路领先,日产量最高达249袋(1万余斤)。1946年冬,该厂被国民党军队征用,列为第十七粮秣库,让其自营一半,加工一半。但加工军粮,经常是运走面粉,不运粮来,成月拖延,有时还强行将该厂自营的面粉运走,再加上苛捐杂税日益加重,使该厂经营陷入困境。解放后,在政府扶持下,以给政府来料加工为主,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1955年公私合营,1966年春迁址擂鼓山,更名潍坊东风面粉厂,后为潍坊面粉厂。
山东商店   20年代初潍县最大的百货商店
  东关大街上的名店商号很多,最早最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由丁子明在东关大街路北开办的山东商店。丁子明头脑聪明,心计灵活,曾随其兄到俄罗斯和东北的大城市做过买卖,见过世面,学了些近代商业经营之道。回潍后从事商业经营,成为早期开拓潍县地区近代商业的民营企业家。山东商店即其经营的店铺之一。山东商店开始为山东药房,是集资成立的。因营业额太少,又增添了制鞋业务,挂出山东制鞋厂的牌子;为了扩大经营,又开设了山东食品公司,经营传统糕点。后因惠东大药房在东关设立了惠东支店,他又停了药房业务,扩大了日用品经销业务。并在安丘巷口以西路南,设立分号称大东商店。后又在该店原址东面买了旧房,拆除后新建了四层楼房的门市,与原有的平房门市衔接在一起,成为东关最大的百货商店。山东商店的四层楼,是潍县解放前最高的楼房。
  1920年,张执符与其大嫂何纫秋、外甥魏子宜三人合资,在东关沙岭子开办了惠东大药房。西医西药逐渐为潍县人所接受,西药对症,服用方便,疗效快;新法接生,科学、卫生、安全,成活率高,后遗症极少。人们都愿来此就医买药,营业很快红火起来。1925年,魏子宜通过教会关系联络教友入股,在城里邓发街路南,买下杨姓临街房5间,后房12间,改建装修成立了全新的惠东大药房。扩大了经营规模,设立了营业部、综合门诊室、药剂室、制药作坊、病房、库房、厨房等,经营的药品达1400余种。东关原来的门市,改称为惠东支店。
  除此而外,东关大街上的知名老字号店铺,还有潍县最早的书铺四宝堂,成立于清光绪年间;承文信书铺创办于1913年,先在路北,后迁到路南,扩大了经营,设有门市部、仓库、作坊,有职工30余人。这些早期的书铺,都自己刻印木版书,自制毛笔,兼营从京、津、沪批进的石印、铅印图书和文具,生意颇为兴隆。  刘督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