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四八烈士在潍坊“安过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钱庄银行聚集促货币流通
2011年10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庄银行聚集促货币流通
  上世纪40年代东关大街商业区。



  潍县的现代金融业是在开埠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所需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到七七事变以前已形成繁荣的金融市场,经营银钱业的钱庄、银行,基本都聚集在东关大街上。金融业的繁荣加快了工贸市场的货币流通,开拓了工商业的融资渠道,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撑起了潍县经济的半边天。上世纪20至30年代初,为了便于流通,先后出现了“长帖”和“通用洋”等。在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发展中,由期货交易逐渐演变出了一种买空卖空的银钱后期交易,由此引发了一些人无本生利的发财欲望,参与者越来越多。
富商开设钱庄为城乡贸易提供方便
  清朝末年,市面上通用的是现银和制钱,后改为银元和铜圆。清政府“改两换元”的目的,是抵制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后强迫通行的外币银元。当时流入中国的外币银元,见于潍县市场的有墨西哥的“鹰洋”、英国的“站人”、法国的“安南”,也称“飞轮”等。1914年北洋政府所铸银元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1927年北伐后,换上孙中山的头像图案,俗称“中山像币”,也称“小头洋”。民国初年又铸造了小铜圆。当时国家设立的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大银行都发行了纸币(钞票),以取代银元和铜圆,面值有10元、5元、1元、2角、1角五种。但到七七事变前,市面上一直是银元、铜圆、纸币通用。这些货币的相互兑换无固定比价,不同的货币在社会上的信用度和流通范围也不一样。这就为货币流通、城乡贸易、异地通商以及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货币、比价如此错杂的状况下,为了流通、携带方便,现洋、纸币、铜元的相互兑换,成了商品生产、流通中的重要业务。于是出现了早期的金融业户和银钱市场。
  开始是有人在东关大街和北下河一带,以及农贸市场上,设桌办理银钱兑换,谓之“出桌”,也有的自己设立门头,成为固定的兑换点,这便是早期的钱庄、钱铺。因其有大利可图,潍县城乡的一些财主富商,先后在东关大街开设钱庄(有的后来改称银号),一些资本雄厚的钱庄,除办理兑换外,开始办理存款、放款、转账、汇兑等业务,号称“东乡帮”开设的钱庄,尤为活跃。他们的钱庄在交易市场上设点记账,称为“写山帐”,凡写在账上的交易款项,买卖双方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支付,以解决携带现金之不便,为沟通城乡贸易提供了方便,颇受欢迎,钱庄也得到一定的佣金。佣金的比例为数不多,但交易额累计越大则获利越多,特别是棉纱布匹和猪鬃等交易,几乎天天都有,而且数额都不是小数,钱庄很快就发了大财。
为便于流通出现“长帖”、“通用洋”等
  上世纪20至30年代初,商品流通中的小额交易,仍以铜元=圆为主。但铜圆太重,为便于流通,各钱庄以各自的名义,发行用长方形纸制成的钱贴,票面额为一至十吊(无九吊的),称为“长帖”。持此可到发帖的钱庄兑现铜圆或银元。发长帖的优势,也掌握在“东乡帮”商人手中,如在东关大街的瑞丰祥、瑞成祥、德聚泰、恒源祥等七八家商号的长帖,可用以支付大宗购买银元的价款。他们结成团帮,彼此援手,互相周转,长帖的信用度高。县城财主们的钱庄如义昌德、颐寿昌等即没有这样的效用。
  潍县开埠后,织布业的快速发展,纱、布市场交易频繁,数额也大。农村散户卖布买纱,硬通货携带不便,各钱庄、线庄调拨、结算往来价款,采用白纸条签署款数顶账的方式,在同业之间流通周转,不能提现,名谓“通用洋”,也就是“拨账单”。若提现,须付一定的“贴水”。这是银钱业相互通融,控制市面金融的一种手段,但也方便了市场交易,曾通行一时。
  织布业需用的棉纱,大部分依靠青岛的纱厂供应。青岛、烟台、天津等沿海商埠进口的货物,要销往潍县再转销到山东内地。潍县的土特产如猪鬃、黄烟等,以及济南等地的货物,要经由潍县转往沿海港口。为解决异地商贸的需要,潍县早期的汇兑业务也相应发展起来。居间于汇兑交易的是汇票经纪人。他们每天活动于票商和用票人之间,成交后收一定的手续费。也有以个人名义设门头营业,外有跑街的,内有会计,略同于银号。如青岛有款的商号,可在潍出汇票,需到青岛用款的商号或个人,通过经纪人找到这种汇票,可到青岛取款使用。凡十余年,知名的汇票经纪人有陈宗岳、张铭山、陈鸿升等。
  1933年取消了汇票经纪人及其门头,汇兑业务全控制在钱庄、银号手中,在东关大街鲁东酱园后院,开设了股票交易所。每天两次开盘交易,为上海、天津、青岛、济南、烟台等商埠之联号收换汇票,每汇票千元收手续费5角。

投机者将期货交易演变成赌博行为
  在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发展中,由期货交易逐渐演变出了一种买空卖空的银钱后期交易,俗称“押两交”。
  开始是因烟台的进口货商如泰生东、双盛泰、裕源长等大商号,为把货物在潍销售,并转运到鲁南鲁西地区,在潍设立了分庄,推销洋货或作银钱汇兑。相继掖县平里店、沙河的几家大商号也在潍设立了分号。这些商号销售货物都以银元宝为标准。商贩用银元宝进货,销售收入大都是制钱或铜圆,必须兑换成银元宝才能批进货物。而银钱兑换市场上的差价时涨时落,银钱业者即开创了制钱或铜圆与元宝的后期交易,使商品与银钱相辅相成,即批进货物时先买下后期还款时的元宝,到期付货款时,不用担心银价的涨落。银钱后期交易额以白银5000两为单位,半月一期,每月十五和月底交割。交易地点先在东关五道庙,后迁到东关大街玉皇阁下。
  银钱后期交易之初,都是按时银钱两交,是名副其实的交易。但后来为投机商人所操控,利用银、钱比价有涨有落的特点,不用资金,以买空卖空的方式到期交割,只结清盈亏数字,互找长短,俗称“创两交”或“押两交”。这已与买货卖货、赊销付款的正当商贸行为毫无关系,单纯是在银钱比价的涨落上押输赢的赌博行为了。由此引发了一些人无本生利的发财欲望,参与者越来越多。这种交易不由买卖双方直接成交,必须有中间人,即经纪。这种人能说会道,博取双方信任,向双方收取佣金。一时间,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倾家荡产,上吊投河者不乏其人;而暴富者往往不肯停手,最后也会在一次失利中赔光,这也不乏其例。只有买空卖空的代理商和经纪人坐收渔利,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惠。
◎相关链接
东关大街上的银行
  潍县开埠后,各地银行也介入了潍县金融市场,最早是1914年中国银行来潍设立了办事处,地址在城里,1916年撤走;1930年二次来潍。办事处设在东关大街。到七七事变前,先后有山东银行(1922年,商营)、中国交通银行(1925年,官营)、山东省银行(1926年,地方官营)、中国实业银行(1930年,商营)、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32年,商营)、平市官钱局潍县分局(1932年,地方官营)、中鲁实业银行(1933年,商营)相继来潍。这些银行的办事处大都在东关大街及其附近。除中国、交通、山东省行、平市官钱局发行纸币外,各行都经营存放款、储蓄、汇兑业务。它们和本县的钱庄、银号建立了同业往来关系,通力经营,达到了潍县金融市场的一时之盛,对七七事变前潍县的工业发展、商贸繁荣,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叶挺
  叶挺(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人。1921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营长。1924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独立团团长。在北伐战争中,于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两次战役中击溃军阀吴佩孚主力,为新四军赢得“铁军”称号。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同年又参加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出国,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同党失去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军长,率部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被扣。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出狱,并重新入党。同年4月由重庆乘飞机去延安途中,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刘督宽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