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0年5月1日,游行队伍经过若飞桥。 |
|

|
|
若飞桥即原来的朝阳桥,现在的亚星桥。1933年建成的朝阳桥,是跨越白浪河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当时限于国内条件,所用水泥、钢材,分别由比利时、荷兰进口。1948年潍县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曾在桥上构筑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潍县解放后,大桥弹痕累累。潍坊特别市政府进行了修补,同时为了纪念王若飞烈士,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善长书法的人民政府顾问张凯帆书写的“若飞桥”悬挂在桥上,行人无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1973年,若飞桥改东风桥,亚星桥是1996年在东风桥基础上扩建而成。 白浪河上第一座 钢筋混凝土大桥 从潍城朝阳门到东关庆成门之间,跨越白浪河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是1933年建成的朝阳桥。 据《潍县志稿》记载,早在金代大定六年(1166年),朝阳门外的白浪河上就有一座石桥,是僧本敬所建,五百年后早已倾圮无迹。潍县人陈调元又倡议在此修建了一座30孔的石桥,名青龙桥(乾隆志)。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石桥又被拆除,桥石移建了东关耀武门外的万年桥(大石桥),此处改立木桥。木桥横跨河面,全长20余米,宽两米左右。为避免汛期冲毁,每年端午节前拆除,在木桥位置以南,临时搭以木板,便于行人,中秋节前再将木桥筑成。木板毁坏者,以每年清明节沙滩耍转秋千之高大木柱割补。木桥位于县城朝阳门与东关庆成门之间(略偏南),处中心地段,为两城通行最近便之通道,行人来往终日络绎不绝。20世纪30年代,潍县经济逐步发展,木桥只供行人来往,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善此处的交通,已成为当务之急。 1933年,山东省政府发还了1930年晋军打潍县时,潍县以保安费垫借给守城驻军59旅的军费41328元9角。县长历文礼以此资金,倡建钢筋混凝土大桥以代木桥。建筑费共49800元,又桥头两端涵洞建筑费10555元,设计、监工津贴各费4000元。省府发还军费不足之数,由城乡市房的房东捐款解决。大桥工程初由在青岛的德国建筑商设计承包,后又转包于潍县云亮包工局(后改称工业工程局,解放后改称云亮营造厂)的潘云亮承包施工。所用水泥、钢材,当时限于国内条件,分别由比利时、荷兰进口。1934年大桥落成,取名朝阳桥。在落成典礼上,县长、驻军师长及绅商各界组成游行队伍,乐队前导,军警随后,通过大桥。当时全县轰动,城乡居民扶老携幼,万人空港,争往观看。大桥长102米,宽6.6米,高12米(水下4米),三孔,钢筋混凝土筑成,桥南侧中上方刻有县长厉文礼监造字样。大桥在当时社会已经非常可观了,既便于行人,又利于运输,汛期到来,畅通无阻,群众无不称便。 张凯帆书法挂桥上,过往行人齐赞叹 1948年潍县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曾在桥上构筑防御工事,妄图负隅顽抗。解放后大桥弹痕累累。 潍坊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进行了修补,及时畅通。同时为了纪念王若飞烈士,将朝阳桥改名为若飞桥。善长书法的人民政府顾问张凯帆在宣纸上挥笔楷书“若飞桥”三个大字,装裱后悬挂在桥上。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交口称赞,奔走相告。1950年潍坊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群众游行,在东城门楼上设检阅台,当时地委书记王众音、专员赵笃生等党政领导检阅了由桥上通过的游行队伍。
出让冠名权广告经营权建起亚星桥 1973年,因若飞桥负荷量过大,桥面已有裂缝,只能通过轻载汽车,汛期到来,货运行人受到影响。再是,白浪河上游建蓄水1亿多立方米的白浪河水库后,水库高度比市内若飞桥高18米,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大桥将被淹没。1949年8月14日一次洪水,洪峰离桥面仅1米左右。更由于东风大街已经拓宽,而连接城里与东关的若飞桥东端与路面错位过大(相差20米),桥身需调整方向,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此,经原潍坊市委、市革命委员会研究,决定拆除旧桥,新建大桥。 大桥于1973年春动工,为确保汛期到来之前竣工,时间限定了100天,要求当年7月1日通车。大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双曲拱桥,3孔,长108.7米,宽18米(当时居全省第一),高8.5米(水上)。新桥东端北移20米,与东风大街顺向一致,并以东风大街命名为:“东风桥”,由书法家张镜远书写桥名,立石于桥头留念。1973年7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剪彩,游行队伍通过大桥,四排汽车齐头并进,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大桥两头围观群众达一万余人。大桥的质量经竣工检查为第一流。1974年8月13日,潍坊市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在此之前,已连日阴雨,白浪河上游十几个中小水库,蓄水量接近饱和,为保护水库安全,白浪河水库开闸放水300流量。水库下游至市内近10公里的小河,以及地面水也汇流入白浪河内,致使河水暴涨,流量达到1000立方米/秒。全市除铁路大桥和东风桥外,其他桥梁均被淹没。市区荷花湾、党家湾一带水深1米多,居民多家进水,东关奎文门以东街道全部淹没。站在东风桥上,只见南北一片汪洋。在汹涌的波涛中,东风桥巍然屹立,成为市区连接白浪河两岸的唯一通道。 随着市区不断扩大和经贸繁荣,东风大街于1994年急需延伸并拓宽至50米,东风桥宽度已不相适应,不仅平日交通拥挤,每年一度的国际风筝会期间,车辆行人造成交通堵塞。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理顺交通秩序,潍坊市政府决定再次拓宽改造东风桥,由亚星化工集团出资680万元,潍坊建安总公司承建施工。于1995年冬动工,1996年4月竣工。4月18日,由中共潍坊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和潍坊亚星化工集团领导,为大桥落成剪彩,正式通车至今。 亚星桥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通过出让市政建设冠名权和广告经营权以吸引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的示范工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政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它进一步改善了市区东西交通主干道的交通条件。“一桥飞架,亚星腾空”的造型,也增添了市区新的景观。 陈树林
◎相关链接 工程师潘云亮 潘云亮(1894—1985年),名长孝,以字行,潍县南胡住村人。父亲干瓦工,家境贫寒。潘云亮7岁上学,读过4年私塾。14岁到坊子王松跟人学木工,16岁随师父在铁路上干临时工,后被胶济铁路经理部吸收为技术部学员。当时铁路还属于德国人管理,他的师父也是个德国人。学习4年结业,分到工务段当员工,后调铁路桥梁工程处当技术员,参加过坊子车站水塔等工程的设计建造。1933年在潍县工商界人士热心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凭着一股为潍县人增光争气的热忱,和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建筑技术,以及近20年的施工、设计建造锻炼和积累的经验与胆识,夺标承建了潍县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新型大桥——朝阳桥。他也因此而远近闻名,成为当时大型建筑的主要承建商和工程师。 在朝阳桥建筑过程中,他亲自设计,亲自指挥监督,亲自解决大小技术难题,经常吃住都在施工现场。在大桥即将竣工时,白浪河发特大洪水,波浪滔滔,几近桥面。潘云亮披着雨衣,日夜站在桥上,准备与桥共存亡。这场大水,检验了大桥的质量,也使潘云亮由此而赢得了潍县各界对其建筑技术和工程质量的信赖。在解放前的十几年中,他先后承建了许多新兴的大型工厂和沿街商品房工程,如华丰机器厂、信丰染印公司、德聚染厂、南信洋行等厂家的营业楼、厂房,还承建了城里的泵站等。 王若飞 王若飞(1896—194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荫生,号继仁,贵州安顺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参加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任江苏省委书记,次年去莫斯科,任中共驻第三国际代表。1931年夏回国,同年10月在包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出狱后回到延安,任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1946年与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是中共第五、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刘督宽 本期供图刘督宽(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