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庆明的儿子李荣恩(左)与俄籍老人李庆先(由中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提供)长相相像。 |
|
|

|
|
◎潍城经济开发区田尔庄西村陈守德的表哥也叫李庆先 ◎他表哥的名字和经历都与本报所刊登的信息非常相似 本报9月5日、9月12日、10月17日分别以《东大关村,老潍县有这地儿吗》、《这位俄籍老华人很像俺大爷》和《俄籍老华人的亲属到底在哪》为题,报道了已故俄籍老华人李庆先(音)寻找潍坊亲属的故事。10月23日,潍城经济开发区田尔庄西村的陈女士致电本报,称同村陈守德老人的表哥跟俄籍老华人李庆先的情况非常相似。另外,李庆先老人75岁的兄弟媳妇田美英也指认本报刊登的李庆先老人的照片与她大伯哥李庆先非常相似。 表弟陈守德 记得表哥从苏联回家探过两次亲 10月23日上午9时左右,记者来到潍城经济开发区田尔庄西村(原为潍城区于河镇田尔庄村)陈守德老人家里,他的弟弟陈守成也在。66岁的陈守德说:“邻居看到《潍坊晚报》的报道后,把消息告诉了我,我感觉报道中俄籍老华人李庆先跟我表哥李庆先非常相似。” 陈守德介绍道,他跟李庆先是姑舅表兄弟,他的父亲陈兆荣做馒头生意,是李庆先的舅舅,他表哥李庆先大约就出生在1915年。李庆先小时候,母亲去世早,父亲闯关东,他就在舅舅家生活了多年,跟舅舅情同父子。李庆先的父亲闯关东回来后,续弦娶了妻子,当时家里人多,李庆先又是老大,他先是闯关东,后来越境去了当时的苏联。上世纪50年代,李庆先与陈兆荣开始通信,大约在1957年和1960年回潍坊探过两次亲。 “听我父亲讲,李庆先闯关东时在中苏边境的日本人开采的金矿打工,当时日本人蛮横自大,不把中国人当人看,而是当成干活的机器。华人们忍无可忍,最终奋起反抗,打死了两个日本人。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期间,表哥他们不敢留在中国,就商量越境去了当时的苏联。后来他们在苏联被捕,几年后恢复人身自由,娶了当地一位姑娘成了家。”陈守德说。 他告诉记者:“表哥回潍坊探过两次亲,第一次大约在1957年秋天,回家探亲待了大约一个月。当时是收割了高粱种上了小麦,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表哥给我捎回了一个望远镜,当时我十二三岁,整天抱着不放手。第二次回潍坊探亲,可能是1960年左右,当时我在外地干活,记忆不是很深刻。我表哥的乳名叫李行(音),我父亲在他回家探亲时就这样喊他的名字。” 61岁的陈守成说:“1957年我表哥李庆先回潍坊探亲时我才七八岁,也记得这回事。表哥带回了桃子,当时农村没有那种桃子,很甜很好吃。后来听父亲讲,那桃子不是从苏联带回的,是表哥到中国后,在半路上买的。第二次表哥回潍坊探亲,时间不是很长,我的记忆也很模糊。我们兄弟四人,大哥陈守忠,二哥陈守德,四弟陈守信,大哥跟我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年轻时在青岛干汽车修理工作,后来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他也去了台湾。” 弟媳田美英 他给我二十多元为孩子买布做衣服 当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跟陈守德、陈守成一起到了李庆先的出生地潍城经济开发区李家庄村,见到了李庆先75岁的兄弟媳妇田美英。 田美英老人介绍,她老伴叫李庆明,与李庆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她回忆道,1957年和1960年左右,大伯哥李庆先两次回潍坊探过亲。“大伯哥回来探亲时,好像说自己有5个孩子,3个儿子2个女儿。过去多年了,这个事情我记忆有点模糊了。他说,当时带着媳妇和两个孩子以及很多物品准备一起回家,结果到了中苏边境,因为某种原因家属没有过境,很多物品也没有带入中国。但是回家探亲时确实给我老伴带回了一块手表。当时他看到家里的孩子多,穿得很破旧,就给了我20多元钱,让我买布给孩子做衣服。后来我大儿子穿着新裤子在外面高兴得到处乱窜,见人就说是大爷给买的新衣服。”田美英说。 提到大伯哥李庆先回家探亲的事情,田美英一边讲述一边抹眼泪。她说,大伯哥当时回家探亲,家里人多缺吃,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她回娘家向父母要了四五斤麦子面给大伯哥蒸了几个馒头吃。“大伯哥是个心软的人,看到我们家里的日子过得那么紧巴,告诉我们不用牵挂他,他在苏联生活得很好。”田美英说。 据陈守德和田美英回忆,李庆先返回苏联后,经常给家里邮寄肥肉膘子、白糖、面粉等。“当时粮油奇缺,植物油种类少,买这些物品还得用粮票、油票等,表哥经常给我们邮寄这些物品,对我们当时的生活有很大帮助。可能现在人感觉肥肉膘子不是好东西,但当时很难得,肥肉可以炼成油炒菜用,也可以单独用。”陈守德说。 市外侨办 有线索会电传到中国驻俄机构核实 在李家庄村,记者又见到了李庆先81岁的叔伯弟弟李庆珠。李庆珠老人介绍说,他父亲兄弟四人,李庆先当年就是跟着四叔李子章去的东北,“走的时候我还去送他们了。后来我四叔留在了东北,李庆先越境去了苏联。” 陈守德、陈守成、田美英、李庆珠4人,看到本报10月17日《俄籍老华人的亲属到底在哪》报道中的照片,都感觉第一张是李庆先。他们说本报刊登的李庆先的老照片,跟现在李庆明的儿子李荣恩非常相像。45岁的李荣恩说:“父亲一直牵挂着大爷,村里每次来邮递员送信,父亲都询问有没有苏联(俄罗斯)邮寄的信件。1997年父亲去世前,还一直念叨着大爷。这些年来我也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但一直没有确切消息。” 陈守德老人说:“李庆先识字很少,每次给家里写信都是请人代笔。最后一封来信时,跟我父亲说,他那边缺少大料八角和花椒,我父亲把大料准备好后,因为客观原因邮寄不出去,父亲去世前还提这件事。如今俺爹和俺二表哥都走了,可是他们唯一放不下的就是李庆先。希望报纸上刊登的李庆先就是俺表哥李庆先,愿俺爹和俺二表哥的遗愿能早日实现。” 记者离开李家庄时,天空下起了小雨,田美英老人激动地说:“今天我们一家人因为大伯哥这件事,好不容易凑到了一块,看来老天也感动得流泪了。我要好好地活着,我要等着外国的侄子、侄女们来看我啊!” 记者将本次寻亲的有关情况及时反映给了市外侨办,市外侨办领事科科长白道义说,已故俄籍老华人寻亲一事经《潍坊晚报》报道后,很多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们对所有参与寻亲一事的市民表示衷心感谢。“本次寻亲所有有价值的线索都已经整理成书面材料进行登记备案,在将有关信息上报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批准后,我们会及时电传到中国驻俄机构,请他们协助核实有关寻亲事宜。如果有最新消息从俄传来,我们将通过《潍坊晚报》及时公布。”白科长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来臣(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