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子峪村的岳希平是杨集希望小学年龄最小的寄宿生 ◎父母外出打工,不少学生的奶奶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杨集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多数离家较远,父母都在家务农,没有多余的时间接送孩子上学,孩子们在下午放学回家后就步行回家,每个孩子每天要步行30分钟到50分钟才能到家。局子峪村距离学校9公里,是离学校最远的一个村庄,村里的孩子们都在学校住校,今年9岁的岳希平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寄宿生。由于离家太远,孩子太小,而父母又外出打工,奶奶们便纷纷走出村庄,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
升旗国歌声响彻山村 升旗仪式是杨集希望小学每天必做的事情,10月19日上午7时50分,体育老师王明宏从教师办公室扯出电源插座,将一台小录音机放上磁带摆放在操场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明宏拿起手中的哨子,连吹三声,59名学生从各班列队来到操场站好队伍后,开始进行升旗仪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伴着录音机里放出的国歌声,学生们齐唱国歌,打破了小山村清晨的寂静。 按照潍坊市教育局规定,中小学每天上午都要有半小时的体育活动。上午9时40分至10时15分,是杨集希望小学的大课间,也是学生们最开心最放松的时间。“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期盼着我吹哨子呢,因为哨子一吹他们就可以尽情玩了。”王明宏打趣道。 正如王明宏所说,大课间的哨子一响后,孩子们纷纷冲出教室来到操场。在用粉笔画的跑道上进行了常规性的跑步后,学生们便开始了自由活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6名四年级的女生在跳皮筋《锄禾》。整个操场上,女孩子跳绳、跳皮筋、踢毽子,男孩子扔沙包、打羽毛球,玩得不亦乐乎。 午饭就在学校买着吃 学生们由于学校离家比较远,就只能在学校吃午饭,但是学校又没有一个像样的食堂来给学生们供饭,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外买饭吃。 上午11时40分,唐庄的村民李照河带着在家做好的油饼、火烧、馒头和咸菜等饭菜来到学校门口。“给我两个火烧。”“我要两块油饼和一份咸菜。”看到李照河后,孩子们从教室涌出来买饭吃。李照河对记者说,时间长了,对学生们的饭量和喜好都比较了解,每天都是按照学生们的购买量来做饭。“一个学生要是吃火烧的话,得吃两块钱的,吃馒头也得一块钱的,山里的孩子吃饭比较粗,大部分学生中午就是吃馒头和咸菜,很少有吃火烧的孩子。”李照河说。 中午饭有了着落,但是9名住校生,早饭和晚饭就得自己解决了。“我们每天两个人轮流去买饭,谁需要买什么,就写在一张纸上,我们拿着纸照着去买回来。学校附近有个福海超市,早上和晚上老板都会提前把馒头给我们热好,我们再去买点咸菜就着吃。”下午5时30分,记者跟随五年级学生刘甲嘉和六年级学生王昌浩来到福海超市,两个孩子对照着同学们提前写好的纸条,将辣条、榨菜和小零食放入购物筐内,老板王永福拿出已经热好的馒头交给他们。“晚饭就吃馒头和咸菜,一个人也就花一块钱,有些女孩子晚上还不吃饭,光吃点小零食,也是花一块钱。”王昌浩说,父母每周给他们的饭钱在20到25元钱之间,除了中午在学校可以吃些火烧和油条,早饭和晚饭都是吃馒头和咸菜。 放学回家步行大半小时 下午4时20分,学校门口陆陆续续地来了部分接孩子的父母,记者发现,来接孩子的父母不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的交通工具多为摩托车,还有少数家长骑着自行车。 4时30分,校园里响起了放学的铃声,家长们纷纷往大门口凑,生怕孩子们出来后看不见自己。孩子们背着书包依次从教室里走了出来,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孩子们撒了欢儿地在校园里打闹着,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孩子们趁着排队集合的空当里,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打卡”,还有的在互相聊着天。 这时,一阵哨声响起,孩子们纷纷向体育老师王明宏靠拢。为了方便孩子们结伴回家,孩子们按照所在的村子进行排队。排好队后,当天的值班老师孙万全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西侧的山路上,孩子们分成两队,有的往北走,有的往南走。直到孩子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处,孙万全才转身离开。 “值班老师负责把孩子们送到路口,直到孩子们走远了,我们才能回去。农村条件差,家长们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出去打工,没空来接孩子,多数孩子是走着回家的,离家近的孩子们也要走上半个小时,离家远的就要走四五十分钟,走得慢的孩子甚至需要一个小时,这么小的孩子,很不容易啊。”孙万全说。
最小寄宿生岳希平仅九岁,住校四年 放学后,留在学校里的,除了校长和值班老师外,还有几名寄宿生。学生们有的去买饭,有的打水,还有的在教室里做作业,各忙各的。由于提早住校,这些学生都非常独立。 今年9岁的岳希平就是其中一个,他今年上三年级,是寄宿生中年龄最小的。岳希平的家住在局子峪村,距离学校9公里,是离学校最远的村子。别看他年龄小,从5岁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住校的他,如今已经有四年的寄宿经验了,自理能力非常强。 下午5时许,在教室里做完作业的岳希平一个人来到男生宿舍前的蓄水池,他熟练的先用水桶在蓄水池里打了小半桶水,然后将水倒在脸盆内开始洗手。“我刚写完作业,洗洗手,等着买饭的大孩子回来了,我就吃饭。”岳希平对记者说,四年来,他在学校里学会了打水、叠被等一些以前在家从来不会做的事情。 岳希平说,刚来学校寄宿时,他很不适应,晚上睡觉时会害怕,而且也会想爸爸妈妈,但是时间长了,他就慢慢地习惯了。“放学后,我先在教室里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然后就跟同学们一起玩,每天晚上7点半,我们准时上床睡觉。刚来的时候,晚上睡觉时我很害怕,现在我一点也不怕了。”岳希平告诉记者,他的爸爸妈妈都在家种地,只有赶杨集大集时才会来学校看他,并给他带些好吃的。另外,每个周五,爸爸妈妈都会来学校接他回家过周末。他很喜欢过周末,因为只有周末的时候,他才能够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还能看到他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为照顾孙女,奶奶在学校边上租房子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杨集希望小学,还有不少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住的“陪读奶奶”。由于离家太远,孩子太小,而父母又外出打工,奶奶们便纷纷走出村庄,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 下午放学后,一年级的张丽雪,一路小跑着来到了学校门口东侧50米远的一间土坯平房内。一头扎进了等候她放学回来的奶奶怀里,迫不及待地跟奶奶讲起,当天有记者到学校来采访、照相,还给他们上语文课的趣事。 看到记者跟进屋来,张丽雪眨着大眼睛,既惊讶又兴奋。这是一间不透光的小土屋,25寸彩电、电热锅、电话、煤气炉……屋内生活用品俱全,墙角处还有一张木床。“这是我和丽雪,还有她姐姐睡的床。”奶奶孙传花告诉记者,她今年已经70岁了,全家都住在离学校4公里远的崔崖村,由于两个孙女上学太远,需要住校,她就过来专门照顾她们。“大孙女现在上六年级,住校还可以适应,但小孙女丽雪才6岁,而且从4岁就开始生病,身体很虚弱,住校肯定不行。”孙传花一边说,一边用疼爱的眼神看着小丽雪,2009年,孙传花便在学校门口租了一间土坯房,长期住了下来。 “孩子的父母在镇上打工,只有周末才回家。”奶奶说,周五放学后,她就到山路上拦一辆车,或者搭其他家长的顺风车回村,让俩孩子和父母团聚。 除了孙传花外,还有不少“陪读奶奶”。一年级的王梦琦的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孩子太小,周围村里又没有一个学校,没办法啊。”奶奶告诉记者,全家住在横兰村,离学校5公里,无奈只能租下学校附近的房子照顾孙女,等到四五年级时,她再回家去。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蓓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