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超 学生本是一张白纸,学校非要在这张白纸上用钢笔画上个对号或错号,那么这张画上记号的白纸,在以后的境遇可想而知。只要学校还缺乏对学生的真正尊重、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衡量观念没根除,我们就很难和“绿领巾”、“红校服”这样的“有色教育”说拜拜。 10月25日,有人反映,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校服,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并指出,校服由包头翔锐房地产公司赞助。该校办公室人员证实,该校确实向考试前50名学生发放红色“优秀生”校服。 (本报今日A30版) 前一阵西安一小学给调皮学生发“绿领巾”之事一经披露就人人喊打,随后校长道歉、教育部出面称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借着这股纠偏东风,“红校服”事件东窗事发了,包头二十四中也站到了风口浪尖上,如果所料不错,包头这所学校会马上收回这些扎眼的校服,并出面道歉,“红校服”风波也会立刻平息,但任何事件存在必定还有个深层次原因在里面,只要深层原因不除,同类事件会换着“马甲”不停出现。 分析历次区分学生“优”“劣”的“有色教育”事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学校有什么权力把学生分出等级来?二是,学校在区分学生“优”“劣”时用的又是什么标准? 第一个问题牵扯到了“本”、“末”之间的关系。学校是公共服务机关,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而言,是国家财政出钱雇学校为学生提供教授知识的服务,学生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学生到学校是去享受服务的,学校有义务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也就是说,学生有权对学校提供服务的好坏做出评价,但学校却无权站在审判者角度对学生分类。但在现实语境里,我们看到学校往往高高在上,让学生买几套校服学生就得乖乖买几套,学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对学校唯命是从,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在第二个问题里,存在着一个标准划分的谬误。好吧,你说给学生区别一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斗志,可你是拿什么标准去分的?我们看看这几次事件,学校普遍是拿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分出“优”、“劣”,而这个标准合理吗?难道学生成绩就能代表一切?倘若是这样的话,恐怕辍学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只能戴“绿领巾”,年轻时吸过大麻的奥巴马也穿不了“红校服”了。 区分学生“优”“劣”,说到底,是学校骨子里的人才标准始终没有变,素质教育口号虽然喊得震天响,但分数始终是所谓“优秀生”的标签。 对于学校带着有色眼镜将学生进行“好”与“差”分类的坏处我们毋庸置疑了,学生本是一张白纸,学校非要在这张白纸上用钢笔画上个对号或错号,那么这张画上记号的白纸,以后的境遇可想而知。 只要学校还缺乏对学生的真正尊重、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衡量观念没根除,我们就很难和“绿领巾”、“红校服”这样的“有色教育”说拜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