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青州南张楼:贴着“德国标签”的中国村庄
2011年10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州南张楼:贴着“德国标签”的中国村庄
◎中德合作“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走过23年◎建成城乡等值化发展的新农村
  带有异域特色的南张楼文化中心。
  德国风格的慕尼黑别墅小区。
  小学生接受双元制教育上手工课。
  德方帮助建设的奶牛养殖小区。



  近日,记者来到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采访,几位村民热情地跟记者打招呼,记者却没听出村民说的啥意思。一旁的村干部告诉记者,这是村民用德语跟你打招呼。普通农民还能说几句德语,让记者甚是惊讶。在村内,记者还看到了富有德国风格的慕尼黑别墅小区,独具德国特色的2公里长的生态路,德国人亲自布置设计的中西文化展厅……这个具有典型中国北方农村特点的平原村落,缘何处处贴有德国标签?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是源于1988年中国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汉斯·赛德尔基金会进行的“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经过23年的合作,南张楼村实现了城乡等值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如今的南张楼村,共计1200户,4200余人,耕地面积6308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12000余元。
◎记者探访
德国选中南张楼进行试验
  10月20日,记者来到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看到,该村的功能区分布非常规则:村南边是工业区,村东是大田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子中心地带则是生活区,各区域功能完善。“1988年,德方提出对村庄进行功能区划分。当时,很多村民不理解,一个小村子有必要把功能区分得那么清楚吗?如今,他们体会到功能分区的好处:生活区安静,没有污染;教学区独立,学生不会受到工厂的噪声影响;工业区则是水、电、路齐全;土地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南张楼村党委书记袁永兴告诉记者。
  何官镇党委书记孟凡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也开始出现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于是,德国人希望把在本土成功运行的农村发展模式运用到中国来,复制到南张楼村。1987年7月9日,山东与巴伐利亚州正式建立友好省州关系,1988年,德国巴伐利亚州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选中南张楼村实施中德合作“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这是中德双方确定的合作项目中唯一一个农业项目,这个项目德方主要以传播先进理念以及培训人才为主,经济支援为辅。
  据村委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在“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落户之前,南张楼村在青州属于中等偏下的一个农村。1988年以前,这个村跟它周边的北张楼、张楼店等村没有什么差别:人多地少,农民除了土里刨食外,没有什么额外的收入。村庄内,到处是破旧的老房子,脚下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而德方看中的正是该村当时的这些天然劣势:一不靠城、二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没有矿产资源、六是人多地少。当时青岛和烟台有两个更发达的村子也想竞争这个项目,但最后都败给了南张楼村,因为在德方看来,南张楼村更符合他们心目中的典型中国北方平原农村形象。
村内各角落规划严谨有序
  南张楼村党委书记袁永兴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德方就提出在村内建立停车场,但当时南张楼村里还没有几辆车,停车场就从规划上取消了。现在村子的车越来越多,足有1000多辆车,停车难问题凸现,村民这才意识到当初不建停车场是错误的。
  “德方对规划非常严谨,在村庄革新方面,当时双方的想法也有点矛盾。我们主张是都盖成楼房,德方坚持是北京四合院形式的平房,他们认为楼房适合城市居住,农村就应该有农村的特点。另外,上世纪90年代,我们都在墙上贴瓷砖,德方最反感,坚持把瓷砖弄到内部去,不要贴在墙外,卫生间贴瓷砖可以,不要搞得不伦不类的。”袁永兴还告诉记者,德国的土地整理主要是将小片地合并成大片地,便于机械化作业。通过土地整理保护好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并预留出公共建设用地,使村庄革新中的公共设施健全。而村庄革新主要是把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形成一个系统,把农村建成和城市具有同样吸引力的居住场所。
  记者看到村里很多树木都被保留了下来,其中社区服务中心西边的一棵30多年的杨树在道路中间也没有被砍伐,德方认为树木也是有生命力的,不能随意的砍伐掉,一棵树的位置也置于规划中。
农民住进德式别墅不鲜见
  记者看到村里东北部规划建设的新型居民楼中,规划了大套加小套、上下复式楼和130平方米左右的单元楼等三种样式,还有地源热泵以及车库,很受村内年轻人喜欢。“现在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非常好,城市里有的这里都具备,就以成本价在这里买了套楼房。在大城市里工作压力大,房子还老贵,在自己村里工作和居住很适宜。”今年20岁的小张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是学企业管理的,刚刚大学毕业,已经选中了在村里一家企业就业。
  而在村南边则建有具有德国风格的慕尼黑别墅小区,这里全部是两层别墅,采用欧式建筑,村民们在小区里谈笑风生,非常惬意。记者来到66岁的袁贵芹老人家中,看到房子上下两层宽敞明亮,装修的非常豪华,红木家具以及现代化的家电设施更是一应俱全,这里的条件确实不比城市差。“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能住上别墅,感谢党的好政策啊!”袁贵芹高兴地告诉记者,在村里经常见到德国人的身影,有时还会来做客。

农业中融入特色生态理念
  在南张楼村大田区,记者见到了一种奇怪的田间路。路面大部分用水泥硬化了,但道路两边的中间部分却都被掏空了,能够看到路面下的泥土和小草。据了解,这是德方提议建设的长2公里的生态路,掏空的部分是用来种草的。这种做法,也是接受了德国注重生态保护的理念,让田间路有保护生态的作用。有些田间的小生物,比如蚯蚓等,在穿过道路的时候,可以在路中间的草丛中休息,避免被太阳晒死。
  记者在大田区,视线所及,全是平整的农田,很少见到水渠和电线杆。原来,南张楼已经实现了塑料管道地下送水、地下供电。仅仅这一项改造,就把南张楼村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我们这儿浇地可以遥控,就像用电视遥控器一样简单。”南张楼村办公室主任袁崇永很骄傲地说,德方在制定村庄规划时提出,南张楼面向未来的发展计划必须首先考虑村民的根本利益,把保证农业耕地放在首位,节约每一寸非农业用地。
  据了解,在实施“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前,南张楼村原有可耕地6308亩,荒湾河道废窑场共1800亩,共分257块,由于土地非常分散,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都很低。为了改变土地高低不平、地块分散,不利于农田机械化操作的实际情况,通过土地整理,统一建成了长350米,宽300米的大方54块,能够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同时将1800亩的荒湾废坑和河道废窑场整理成耕地,并用这部分土地指标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和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据了解,1990年,德国专家制定出田地合并的方案后,南张楼村人秋收一结束就开始了田块调整的工作,等第二年再耕种的时候,分散的田块就变成了巴伐利亚州模式的一户一处田块。
◎影响
双元制教育孩子们手很巧
  记者来到南张楼村小学,该校楼道走廊里整齐悬挂的十二生肖木工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都是出自该校的小学生。“在‘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的带动下,基金会为我校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木工室,让小学生学习简单的木工技艺,在学校推行双元制教学,学生既学文化课,也学实用技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张校长告诉记者,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了手工课,让学生制作一些布贴、泥塑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记者了解到,从1993年开始,德国巴伐利亚州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始组织学校的老师到基金会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主要是木工和金工技术,为的是能在南张楼试验“双元制”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以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并与之平行的企业实习实训为主要内涵。
  记者来到学校手工制作室看到,锤子、钳子、木锯、带锯机等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二十多名六年级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上木工课。
  “木工课我已经上了两年了,现在会熟练制作十二生肖和一些小家具,我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出喜欢的作品,感到很高兴。”今年11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袁坤鑫告诉记者,他和同学们从五年级开始上木工课,同学们都很喜欢。“德国人特别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通过木工课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交流,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真正让知识以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展现出来。”该校的木工课指导教师孙兴福自豪地说,学校还经常举行木工制作比赛,获奖作品悬挂到学校的走廊里,从而鼓励学生们多多动手。
  在该校的校园内外也随处可以看到学生的木工作品,教室里的粉笔盒,草地上的告示牌,树上的爱心鸟巢,路口边的警示标志……“从孩子们身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其中蕴藏着的巨大潜能,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变化和进步。”张校长告诉记者。

奶牛小区应用了德方技术
  “哞、哞、哞……”一头头奶牛按照秩序洗澡、烘干、排队、上架,挤奶厅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把奶牛的乳头清洁消毒后,套上专门的吸奶器,奶水便缓缓输送到不锈钢管道,最后进入生鲜乳存储罐中,非常安全卫生。这是记者在南张楼村奶牛小区看到的情景。
  “我现在只要把奶牛牵到挤奶厅就行,牛奶由村里奶牛合作社每天统一卖给伊利集团。”奶牛养殖户张金城告诉记者,现在他养着50多头奶牛,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比较可观。
  “我们这个奶牛小区是德方提供技术帮助建立起来的,奶牛主要喂玉米秸秆和配合饲料等,这样就消化了村里的玉米秸秆,避免了焚烧带来的污染,牛粪还能够使用到大田里,得到循环利用。”袁永兴告诉记者,奶牛小区现在一共有500多头奶牛,日产鲜奶三吨,还与伊利集团共同投资30万元建设了挤奶厅,减轻了奶牛户劳动力强度,节约了挤奶时间,更主要是净化了牛奶生产第一线卫生源头,保证了牛奶质量。

村里培养出不少德语翻译
  “刚与德国合作的时候,翻译是村里专门到武汉请的。当时全国很缺德语翻译,由于距离遥远过来一趟很不方便,一有会谈就从外地请翻译,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我们决定培养自己的德语翻译。”袁崇永告诉记者,1992年,在德方的资助下,南张楼村派出了两名高中毕业生到北京大学德语培训中心强化训练了一年,然后去慕尼黑的歌德学院学习。这也是南张楼村的第一批留学生,袁普亮是其中之一。留学生的来回机票、学费、生活费等都由基金会承担。
  1996年,南张楼村又派出了袁普华和张敏出国学习。此外,德方每年资助几个青年到平度、上海、阜阳等地去接受职业教育。如今,就是德国人、日本人、韩国人、阿根廷人、俄罗斯人同时来到南张楼村,在本村内也能够找到翻译。
  记者见到了村里的第一批德语翻译袁普亮,他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德语。他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南张楼村的农民,另一个是中德“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中德土地整理与农村发展培训中心的德语翻译。
  “1992年,我在德方的资助下到现在的山东信息职业学院学习了一年半的办公自动化,当时从没有见过电脑是啥东西,更别说动手操作了。结果学习完之后,德方给了村里一台电脑,我领回来后非常兴奋,至今记忆犹新。”今年38岁的袁崇永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他现在电脑技术还非常扎实,现在德国专家经常为村民指导农业、畜牧养殖等技术,很多村民有了一技之长。

五百村民出国端起洋饭碗
  “我是1999年到日本干木工,当时出国也是受村里跟德国合作的影响。我2002年回到了村里,那三年一共挣了30多万元人民币。我不仅挣到了钱,还开阔了眼界和视野,学习到了外国先进的经验。”今年47岁的南张楼奶牛合作社社长、支部书记李荣海告诉记者,1999年国内还挣不到1万元,到了日本能挣到10万元,一年能够顶十年的收入。“2003年,我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奶牛场,是当时村里第一批奶牛养殖户。”李荣海告诉记者,自己养着25头奶牛,还于2006年成立了奶牛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700头的规模,挤出的鲜奶当天都会被伊利集团运走。
  像李荣海一样受“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南张楼村村民先后有500多人端起洋饭碗,到国外留学、读研或打工。他们赚了钱后,大部分都回到了村里,利用学到的知识和赚到的钱办起了机械厂、塑料厂、纺织厂及奶牛养殖场等,进一步推动了南张楼村的新农村建设。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还从来没有人敢想过出国去看看,那时有好多人有出国打工的机会,但多数都觉得到了国外‘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愿意出去;有个别人好不容易做通了工作,家里媳妇又寻死觅活一闹腾,最后也留了下来没去成。”袁崇永告诉记者,当时村里派出首批年轻人到德国学习翻译后,村民们这才逐渐认识到了出国的好处。“‘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让南张楼人打开眼界、见了世面,别的村尝到的是改革的甜头,而我们村更多地尝到了开放的甜头。”袁崇永如是说。
  “初步统计,南张楼村累计出国的就有500多人,目前还有200多人在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阿根廷等国家。”孟凡华说。

小资料 巴伐利亚试验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最大的州,首府是慕尼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因此不堪重负。于是,德国人进行了“巴伐利亚试验”: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这一实验的核心是“城乡等值化”。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实验方式,实现了“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目的,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明显减弱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这一计划自50多年前在巴伐利亚开始实施后,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