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推动文化大发展
 
标题导航
天宫调整姿态等待神八对接
2011年10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宫调整姿态等待神八对接
  神舟八号将于11月初择机发射。 新华社发
  神舟八号结构示意图。 新华社发



◎各项试验进展顺利,已经具备执行首次交会对接的条件 ◎神八发射将用新研制的天地话音系统,比神七更进一步
  10月30日19时34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这标志着天宫一号已为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做好了准备。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神八发射成功,发射场对诸多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
天宫一号
已经完成对接准备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在地面指令引导下,先后完成了多次轨道控制和平台在轨测试工作,于10月30日进入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形交会对接轨道。截至10月30日19时30分,天宫一号已在轨运行30天22小时。根据各项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天宫一号飞行正常、姿态稳定、能源平衡,各项试验进展顺利,具备执行首次交会对接的条件。
  据了解,实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需要对两个航天器实施协同控制,轨道机动次数多,测控精度要求高,每次变轨控制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对测控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由于近期空间天气活动变化剧烈,对航天器中长期定轨预报工作影响较大,对科研人员确定神舟八号发射窗口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正在认真收集分析空间天气监测数据、研究制定应对措施,在对天宫一号实施精确轨道预报和控制的同时,抓紧计算神舟八号发射的精确窗口时间。
神舟八号
发射场进行多项更新

  “飞船的每次发射,看似一样,但绝不是简单重复”。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孙雅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确保神八发射成功,发射场对诸多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
  作为发射场系统的总体设计单位,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在天宫一号顺利发射后立即开展了对发射场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工作。孙雅度表示,新的设备和技术使得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同时发射的准备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次任务中的天地话音系统是新研制的设备,比神七更进了一步。”孙雅度说,由于采用光纤传输取代了以前使用的无线传输,从而避免了多径效应干扰,使得待发段的语音和画面质量更加清晰。
  发射场系统还新建了加注扣罩厂房,优化了船箭联合体的测试流程,使得整流罩扣罩程序由两次扣罩简化为一次扣罩,不仅缩短了发射准备的时间,还提升了安全性。此外,发射塔架上的电缆摆杆系统也进行了重新研制,可靠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发射场系统还进行了信息化升级,对地面设施设备加强了在线监测工作。“检测参数比以前多了20%,获得信息更丰富了,从而对设施设备状态的判断也更加准确。”孙雅度说。
  随着发射场技术和设施的更新,发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在高密度发射中,发射场是稀缺资源,我们要努力将这一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孙雅度说。
 ◎相关新闻
高密度发射考验中国航天
  就在神舟八号在发射架上静静地等待升空之时,不远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装测试厂房内,另一型号卫星已经开始发射前的调试工作。“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我们已由前几年的阶段性密集发射进入到常态化密集发射状态。”
  2010年,中国完成了15枚火箭、20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总发射量仅次于俄罗斯,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二。“今年我们要完成20箭、25星的发射,应该还是世界第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家军说,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真正进入了高密度研制和发射阶段。
  “是否完全有能力应对高密度发射?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袁家军认为:“这要求我们能力必须与需求相适应,同时,高密度发射反过来也促进我们能力的提升。”
  作为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之一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我国卫星发射总量中的很大一部分。崔吉俊表示,近年来,发射中心从组织指挥模式、设施设备、人员素质到各项保障,都针对任务的发展变化有了大幅提升,完全能够适应常态化高密度发射。
  “我们在航天领域是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不能说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只能说,在某个方面,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崔吉俊说:“高密度发射,尽管我们航天人很累、很辛苦,但为了尽快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值得!”
 ◎解读
  交会对接难点不少
  神舟八号飞船即将起航、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即将拉开序幕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10月30日接受记者专访,对这次任务的意义、中国未来空间站的建设及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解读。
  记者:载人航天为什么必须突破交会对接技术?
  周建平:空间科学研究、开发空间资源等活动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离不开空间站平台。载人飞船只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而空间站规模可以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是保证人类空间活动的最有效的空间设施。交会对接使得运输工具和平台得以联接在一起,不仅能把人送进空间站,还可以用于货物补给和空间站建造。更远的航天活动比如登月、访问火星,使用交会对接技术则可以实现方案优化、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难度。
  记者:对于载人航天工程的未来发展,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意味着什么?
  周建平: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为中国建设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已经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和空间出舱技术,一旦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记者:这次交会对接任务的难点在哪里?
  周建平:交会和对接是最大难点。首先,为了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处于同一个轨道面,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三到五倍。第二,交会过程对测量、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看得见、找得到”的精度,还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轨道特点寻找能量消耗最少、最优化的控制算法。第三,两个航天器靠近后能不能“接得上”,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对接机构是难点。实际上,到这一步,神舟八号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后的组合体控制、飞船分离和返回同样不容易。
  记者:如何看待这次任务的风险?
  周建平: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通过保证方案的正确性、研制过程的科学性、实验验证的充分性和质量保障的有效性来控制风险。同时,在飞行过程中我们要能够应对风险、化解风险,因此设置了各种意外情况下的预案。这也是这次任务中最复杂的工作,因为方案最终只有一个,但预案不可穷尽,我们必须尽量设想各种意外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
  记者:您能描绘一下中国未来的空间站吗?
  周建平:未来空间站由三个舱段组成,重量大概在60吨量级,加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将达到80多吨。这个规模能够满足我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急需。当然,我们的设计留有扩展余地,将来可以根据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加舱段。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