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邓海建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国内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职业道德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四大专题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中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本报今日A12版) 官德不彰,民风难淳。社会道德滑坡或者不堪,必先起源于官德:官员对待上访户的态度,基本就是民众对待跌倒老人的态度;拆迁户的命运,基本也就等同于小悦悦的命运……正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孙春晨先生所言,官德败坏是社会道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这话可以从两个层面印证:一是中国自古就有“以吏为师”的道德心理习惯,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二是“官德沦陷”本身就是德性不彰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多官员的失德失品,基本都能拼凑成影响甚广的公共事件。 然而解码“官德问题”似乎是个悖论:你明明知道官德有问题,要拯救,但一旦真的做出一些什么举措,又立马被近乎偏执的“私隐权”或极端主义的“人文意识”拍砖在地。最典型的例子当属今年4月份,江苏南通出台了全省首部“公务员道德和诚信规范”,明令禁止40种不良行为。一时舆论哗然,惊诧于地方部门连“观看黄色录像、搞婚外情、孝顺父母”等都要横插一杠,行政之手伸到“私德”的地盘。这种机械主义的“冷静客观”是很分裂的:官员艳照一出,恨不能捶胸顿足;深圳公务员对父母“家暴”,又恨不得给公务员都贴上“不孝子”的标签……唯独对“官德”约束点什么,就好像成了民主与权利的敌人。 吏治的澄明,光靠官德是靠不住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忽略了官德的培厚、妄想以制度解决一切官场问题,显然是“单足难行”。对于官员而言,知耻而后能治。官德建设,当然不是一两堂课能解决的问题,但如果忽略这种形式教育的功效,冀望以完美制度消弭官场沉珂,终究“无限接近而终不可得”。手握权柄者内心世界的洁净与良善,需要制度的拯救、需要法纪的威慑,也离不开道德层面的“自足”。 以“官德轮训”的形式构筑官员道德的围堤,虽然未必“速成”,起码是一点一滴的努力,给一点掌声——即便看似奢侈,也是善意的事情。就好比对一个孩子来说,成绩不好,但知道从此用功了,即便还没有改进方式方法,也该适时鼓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