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山深处行医39年,老村医盼个大学生 |
◎青州延庄卫生室乡村医生刘有永16岁行医至今◎每天接诊几十人忙个不停 |
|
|
刘有永在配药室调配为病患打的针剂。
|
|

|
|
感动 代付医药费,患者用三年时间还清 出诊后,刘有永带着记者返回卫生室,路上说起自己医治过的病人,他的话多了起来。 以前,村里很多村民家庭状况比较差,很多人得了病根本没钱看病,小病可以买点药,大病只能自己扛着。2000年正月十五,村里的一名村民得了急病,卫生室的医疗条件还不能进行治疗,只能转到到市里的大医院。“当时患者的家人听到要去大医院,就犯了难,跟我说再等等,这就去借钱。”刘有永说,当时患者的情况已经不容耽搁,所以他就带上钱亲自护送患者去了医院,并垫付了1500元的医药费。“我告诉患者的家人,钱不着急还,先把病治好再说。当时我还开玩笑说,长这么大了,还是第一次到城里过正月十五。”刘有永告诉记者,“患者欠下的医药费还了三年才还完,我们农村人朴实,借了钱也没打借条,当时他只要有点钱就过来还,自己还找个小本记着一共还了多少,我记得他三年间一共还了得有七八次吧。” 多年的行医过程中,刘有永也遇到过很多突发情况,印象最深的是7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名村民敲开了刘有永家的房门,说是一位亲人突然在家中昏倒了,刘有永二话不说,背起药箱就上了山。“不怕你笑话,我这人就是怕黑,那天是一路摸着黑跌跌撞撞地到了患者家中。”刘有永对记者说,经诊断患者突发脑血栓,他马上帮助患者叫了一辆农用车去了镇医院。“后来镇医院的医生说,再晚10分钟,病人的命就保不住了。”刘有永说到这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心愿 一有机会就学习,希望能来大学生 记者在延庄卫生室药房里,看到了心脑血管、呼吸类等300多种药物,每天早晨,刘有永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进药房,把这些药物摆放地整整齐齐。刘有永告诉记者,这300多种药品里,基本药物就有200多种,足以满足乡亲们平日患病所需。 说起基本药物,刘有永就又打开了话匣子:“20年前,村里卫生室哪里有这么好的条件啊!卫生室的房子都是些毛草房,下雨就漏水。但是自从咱们国家开展医改后,村卫生室的条件是越来越好。”随着国家对基层卫生事业投入的逐步加大,乡村医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但要治病救人,还承担着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宣教、传染病报告、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一想到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的事情,刘有永总是有使不完的劲。 然而,农村没有高水平的村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刘有永,他总想要是能有医科大学毕业生来村卫生室工作就好了。如今,他觉得要学得东西太多,非常希望有关部门多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来农村,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欣慰 患病妻子支持他,从来没一点怨言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刘有永的妻子赵成英身体一直不好,今年5月份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到济南做了手术后一直在家休养,无法干重活累活。谈到妻子,刘有永对记者说:“我媳妇对我的工作一直很支持,我有时一忙就是一天,甚至晚上也得出诊,很少有时间照顾她,但是她却一点怨言也没有,反而还叮嘱我给人看病一定看仔细,千万不能出差错。” 记者跟随刘有永来回到家中,赵成英热情地招呼记者进屋坐。记者看到屋内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具摆设井井有条。中午时分,刘有永和赵成英决定在家做饭招待记者。说话间,刘有永就和妻子在厨房里洗起了大白菜,记者一再推辞两人才停了下来。谈起丈夫,赵成英一脸笑意,她对记者说:“他跟你们说是没时间照顾俺,但是俺知道,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往家跑,帮着俺干这干那,这就辛苦了他了……”说到这里,赵成英的眼中泛起了泪花,擦了擦眼睛,赵成英继续说道:“他早上一大早就出门去给人看病,这一出门再回家就到了晚上,晚上回家还要照顾俺这个病人,如果再碰上个急诊,连个囫囵觉都睡不成了,但是这份工作他干得高兴,俺自己也很支持他,看到这么多村民都被俺丈夫治好了,俺也很高兴。” A4—A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郑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