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潍坊的宰相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苻坚遇王猛,如玄德遇孔明
2011年1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苻坚遇王猛,如玄德遇孔明
  王猛画像



  范文澜是与郭沫若并列的大史学家。范文澜说:十六国时期的“苻坚在皇帝群中是个优秀的皇帝。他最亲信的辅佐王猛,在将相群中也是第一流的将相。”这个评价是恰当的。为什么说王猛是史上“第一流的将相”?原来,王猛是前秦朝廷的股肱大臣,史称“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王猛之力也”。王猛少贫贱,博学多才,喜兵书。苻坚慕其名,招为谋士,自喻为“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王猛36岁这年,一年之间连续被提拔了5次,身兼数职,权倾内外,集政军司法大权于一身,除了皇帝就是他了。苻坚曾怀着感激的心情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优哉游哉享清福啦!”
依法治国,查处扰民乱政权贵
  作为一代名相,王猛深知“乱世用重典”的道理,对违法乱纪、扰民害民者坚决打击,绝不手软。
  当时,京师的西北门户始平县,氐族豪强横行,百姓叫苦连天。苻坚派王猛担任始平县令,前往治理。王猛雷厉风行,下车伊始就把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当众处死。奸吏的同伙联名上告,并勾结执法官将王猛逮捕,押送到长安狱中。
  苻坚闻听大惊,亲自到狱中责问王猛:“作为人民的公仆,首先要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你怎能上任就杀人?”
  王猛从容地说:“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礼,治理乱世要用法。我是铁了心要惩治奸暴不法之徒,现在不过才杀了一个奸吏,还有很多奸吏扰乱社会。如果您因为这个认为我不能消灭奸吏,我甘愿受惩罚;若说我太残酷,实在不敢接受。”闻听此话,苻坚赞扬说:“王猛可真是管仲、子产一类的人物啊!”当即赦免了他。
  王猛以一介草民,接连得到重用提拔,一些氐族的元老显贵自然很不服气。姑臧侯樊世,是随苻健入定关中的氐族豪帅,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与先帝共兴大业,辛苦耕耘;你有啥功劳,竟坐享其成?”
  王猛说:“让你去耕种还算便宜了你,还想让你当屠夫作厨子呢。”樊世勃然大怒:“若不把你的脑袋割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就找块豆腐碰死!”
  苻坚得知后表示:“朕坚决支持王猛!这股歪风邪气不刹住,朝纲就无法整肃,干部队伍就垮了。”过了几天,樊世在朝廷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他挥拳打王猛,被左右拉住。苻坚见樊世如此狂妄,当即下令拉出斩首。樊世被杀,在氐族豪强中引起轩然大波,纷纷到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被苻坚一通大骂。
  身为氐族显贵,自恃皇亲国戚的强德,依仗自己是皇太后(苻坚母亲)的弟弟,酗酒行凶,抢男霸女。某一天,王猛发现强德又一次在大街上胡作非为,当即逮捕强德,斩首示众。随后,王猛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查处扰民乱政的权贵,接连诛杀了20多人。
  从此,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苻坚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依法治国原来这么好啊!”
大将风度,“扪虱倾谈惊四座”
  青年时期的周恩来,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
  这其中的典故“扪虱倾谈惊四座”,说的就是王猛的故事。据《晋书》中的《王猛传》记载:“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王猛还是一介草民,从潍坊跑到陕西华山脚下,靠卖簸箕为生的时候,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入关,王猛闻讯赶到灞上(今西安市东)军营,拜见桓温。一边漫不经心地从裤裆里捉虱子,一边口若悬河分析天下大势。
  桓温一看,心想,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这小子敢在我面前如此放肆,必定有些来历,就虚心请教道:“我奉天子之命,统帅十万精兵,为百姓消灭残存的寇贼,然而三秦豪杰之士,至今没有人前来归附,这是为什么呢?”王猛说:“原因很简单。您不远数千里,深入敌土,如今长安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横渡灞水,百姓们谁也摸不清您的壶底,谁敢来啊?”桓温沉默不语,无以应答,过了一会儿才说:“我也不是搞个人崇拜,说实话,长江以南没有人能与你相比!”
◎倚重
王猛“忧勤万机” 苻坚得享清福
  王猛很有政治远见,领导水平和政策水平都很高。他整顿机关吏治,抑制不法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注意调整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重视农业生产,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率兵消灭前燕,都督关东六州,为前燕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猛执政,苻坚让他裁夺一切军国内外之事,自己则“端拱于上”(端坐拱手于朝堂之上)。他曾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对王猛说:“您日夜操劳,忧勤万机,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优哉游哉享清福啦!”王猛说:“没想到陛下对臣评价如此之高,臣哪里配得上比拟古人。”苻坚说:“据我看来,姜太公岂能比您强啊?”他经常嘱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说:“你们敬事王公,要像待我一样!”
  苻坚常把自己与王猛的关系比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但刘备比孔明年长二十岁,而苻坚却比王猛小十三岁,所以尽管限于君臣名分,苻坚却始终把王猛当作兄长敬重,双方感情极为深厚。虽然王猛位高权重,却廉洁勤政,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遗言
临终遗言不要伐晋 苻坚出征兵败淝水
  由于多年超负荷工作,精力体力透支过多,公元375年,51岁的王猛一病不起。临终前,王猛反复告诫苻坚,虽然现在咱们的前秦国力已远胜于东晋,但东晋一直被视为华夏正统,而且桓温死后,谢安等人执掌朝政,政声不错,民心归附,一定要“不以晋为图”,而要注意建立睦邻关系。
  王猛说,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务必警惕隐藏在内部的敌人,鲜卑、羌人与前秦有亡国之恨,是“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建议苻坚“宜渐除之”,以防将来危害国家。
  可惜的是,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临终遗言,几年后冒然率军伐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闹了个“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全线崩溃。苻坚不久也死在了他曾信赖的羌人姚苌(cháng)之手,前秦分裂,重新陷入战乱血火之中。
  王猛为什么反对苻坚攻打东晋?在王猛看来,主要原因是,前秦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而且吞并地方过多,根基不稳;前秦没有能够攻打东晋大将的人选;东晋虽然内斗不止,但华夏自古“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旦受到进攻必然上下一心抵抗侵略。同时,王猛毕竟是汉人。而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从前秦方面来说,王猛死后就没了指挥大规模战役的将才,苻坚不会打仗却“亲自”到了前线;前秦的士兵大多数与苻坚不是一个民族,估计也不希望前秦胜利,所以积极性不高。
  王猛的长子王永,也当过宰相。公元385年苻坚死后,幽州刺史王永,第一时间派人找到苻坚的儿子苻丕,拥立他继位。王永身兼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左丞相、太尉,力撑危局,次年在与西燕慕容永的大战中阵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