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潍坊的宰相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王曾连中三元“最为贤相”
2011年1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曾连中三元“最为贤相”
  王曾画像



  王曾(977-1038),字孝先,今潍坊市青州人,少年丧父,由叔叔抚养长大。他连中三元,是史上的17位“三元”状元之一。王曾品性端厚,为政清廉,忧国爱民,敢于劝谏。他公正无私地推荐人才,范仲淹、包拯等人都是经过他提拔的。他非常重视教育,每到一地做官都要首先创办学校。欧阳修说他“为人方正持重,最为贤相”,著名学者石介说他“人不能及,人不可及”。被贬回老家担任青州知州时,他不但把自己的藏书都捐给了“矮松园书院”(旧址今青州一中),还划拨了30顷土地,捐资集资盖了120间房子,从全国聘请著名学者授课讲学,请宋仁宗亲笔题词“青州州学”。王曾61岁病逝后,宋仁宗给了他封建社会文臣的最高荣誉,谥号“文正”。著名的戏曲《铡美案》中,那位善良智慧的王丞相的原型,就是王曾。
连中三元者仅17人,王曾占有一席
  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连中“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如今有些人家的孩子考了个“二本”、“三本”,就恨不得上CCTV-1的新闻头条,连图像带同期声隆重推出。而王曾中了状元,写给叔叔王宗元的《登科报父书》只有37个字:“曾今日殿前唱名,遂忝第一,皆先世积德,大人教训所致。然此亦是世间有的事,大人不须过喜。”
  水平啊!首先是“忝列”第一,咱爷们儿创了侥幸。其次,托了祖宗积德行善的福。第三,是您老人家教育的结果。第四,这是人间常有的事。
  根据当时的干部政策,状元也得先下基层,熟悉民情,了解社会,加强实践锻炼,不准直接进机关。王曾去了济州(驻地今山东巨野县)担任“通判”,相当于现在的常务副市长。按常规,去单位报到前,状元可以先回家一趟,一则昭示皇恩浩荡,二则也给母校的师弟师妹树个榜样,就像高中学校请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回校做报告一样。得知状元郎要荣归故里,青州知州李继昌,第一时间安排副职带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各界代表,敲锣打鼓出城十里相迎。下午一点了还不来,李继昌兀自心焦,却忽见一人走来,自报家门说自己是王曾。李继昌连忙表示歉意,“怎么没接着,劳王状元自己来了。”“我是身着便服,骑着毛驴,从小路悄悄进的城。”王曾连忙解释,“侥幸考了这么个名次,怎敢惊动父老乡亲!”李继昌大为感动,执其手曰:“君乃真状元也!”
宋真宗行封禅,王曾劝谏爱惜民力
  济州锻炼3年后,王曾奉调进京。依照惯例,要由丞相一级的领导进行面试。当时主持工作的副丞相寇准,问翰林学士杨亿:“老杨,王曾在基层表现如何?”杨亿说:“据济州来的同志反映,他虽然年纪轻轻,又是个副职,但济州那儿的百姓,却都在家里供奉着他的画像!”
  “寇老西儿”也是个正直、爱才之人,再翻翻考察材料,德能勤绩都是A+1,就破格在政事堂亲切召见,史称“寇准奇之”,觉得王曾真是个奇人、奇才。朝廷授给王曾的官衔,是“秘书省著作郎、知制诰兼国史馆修撰、翰林学士”等,但主要工作是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的大秘书。
  封建社会的官场,基本都是对上不对下,唯领导马首是瞻,以免惹祸上身。王曾却敢于说“不”。当时,宋真宗修建玉清昭应宫以迎“天书”、行封禅,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惟有刚进京的王曾,连续上书,分析此举的五大害处,劝谏皇上要爱惜民力,以国家大业为重。宋真宗知道王曾的出发点是好的,就让他先后在大理寺主管刑事审判工作,又主管干部的考核、升迁事宜。39岁这年,王曾升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成了副丞相。
  当时,有个老资格的前任丞相张知白,今河北沧县人,在王曾手下工作。他虚荣心忒强,上朝站队时,总是捧着笏板往前挤。王曾不计较,他不自觉,一连几天就那么站着。有人看不过,就当着王曾的面,向宋真宗发牢骚。王曾一笑说:“张丞相人不错,还在我家乡青州做过父母官儿,上一届的老领导了,应该尊重。再说我排第一,还是排最后,都是我嘛。形式上的问题,就不要计较了。”
宋真宗病重后,王曾力避宦官专政
  1022年2月,宋真宗病入膏肓,王曾奉命起草遗诏。他多了个心眼儿,特意注明:“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取代军国大事。”也就是权且、暂且,临时代管的意思。
  “代就代嘛,还‘权’什么?”班子讨论时,人称“五鬼”之一的奸臣丁谓,骂骂咧咧地说。王曾据理力争:“太后临朝已是不合国家常典!若不写明,太后就可以永远听政,以后出了问题怎么收拾?”
  “那就这样吧。”丁谓又施一计,“日常工作由太后主持,皇上只在每月初一、十五象征性地露一下面。太后与皇上之间的联系嘛,由内侍押班(宦官负责人)雷允恭负责就行了。”“绝对不行!”王曾坚决反对,“若太后与皇上分两处办公,权力就会落入宦官之手,国家就要大祸临头!历史上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丁谓冷笑道:“那你说怎么办?”王曾道:“好办。太后与皇上一起,每隔5天临朝一次,皇上在左,太后垂帘在右,共同处理事务。”散会后,王曾还觉得不踏实,又给宋真宗上奏,《请太后权临前殿处分军国事宜奏》,分析说:“陛下,天下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而是列祖列宗的,你得对祖宗负责!如果不按规则办事,皇上和太后乱了位子,消息不明,情况不通,皇上就要被架空了,非常危险啊。何况,历史证明,宦官专政之日,就是祸乱发生之时!”
  王曾也知道,这官场上的事儿,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太后出面说话才行。他觉得必须单独向太后作一详细汇报,彻底把丁谓办倒,以绝后患。一天早朝结束后,王曾对丁谓说:“老兄啊,我的养子王縡(zài)虽然不错,但毕竟不是正宗香火,不踏实。我想把我弟弟王子融的儿子王绎过继过来,可又不敢自作主张。老兄您给出个主意,看是否得向太后禀报一声?”“原来是这个事儿啊。”丁谓一听,放心了,“这是大事,该办。那我先行一步了。”于是,王曾就面见太后,把丁谓如何作奸弄权,特别是唆使宦官雷允恭,擅自迁移宋真宗陵寝地点等事,作了详细劾奏。太后一听,怎能不恼?当即降旨:雷允恭杖杀,丁谓贬为太子太保!王曾随后又将丁谓的若干罪状进行了系统清算,丁谓被流放,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