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潍坊的宰相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潍坊宰相大都廉洁勤政
2011年11月0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宰相大都廉洁勤政
  任昉像



  潍坊的“宰相”大多生活非常节俭。比如,公孙弘不盖绫罗绸缎的被子,吃饭不能有俩荤菜;是仪住的房舍窄小、简陋,穿的是粗布衣裳,家里没有积蓄;任昉更是廉洁从政的模范,史称“在任清洁”,他外出巡视,竟然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只好借衣服参加活动。潍坊的“宰相”除了南唐的孙晟腐化奢侈,其他人的传记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清廉。从官方记载来看,潍坊的“宰相”也大都是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好同志。
公孙弘家的被子全用粗布缝制
  从在海边上冒着凛冽的寒风,给人家打工放猪的草根,到当上宰相的时候,公孙弘已经是71岁的高龄了。人生七十古来稀,谁知道还能挣扎几天?公孙弘认为,作为一名高级领导干部,最可怕和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俭节”。他经常强调,无论公私财物都绝对不能浪费。
  公孙弘亲自带头,管住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为布被,食不重肉”,不盖绫罗绸缎的被子,吃饭不能有两个荤菜。为此,还引发了一场很大的风波。有个叫汲黯的同志,当面向汉武帝告状:“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意思是说,他级别那么高,工资那么多。我在他家里却发现,床上盖的是用粗布缝制的被子,没有一床绫罗绸缎做的,皇上您说这至于吗?臣断定,他这就是典型的作秀,是在沽名钓誉!
  一级一级的水平,汉武帝当然是了解公孙弘的。他想,你这个老汲,这是守着朕往死里整他啊,人家公孙弘却一点也不生气,这么谦让有礼。不简单,人才难得啊。你不是想让朕收拾他吗?朕还想重用他呢,干脆就让他当丞相,再封个“平津侯”吧。
  公孙弘确实生活俭朴,而且乐于助人。他的工资,基本都散发给了困难职工和前来依靠他的朋友,自己却“家无所余”。
是仪穿平时衣服下葬,棺不涂漆
  是仪实在是勤俭节约、低碳生活的典范。史载他不置房产,不受礼物,住的房舍很窄小、很简陋;穿粗布衣裳,吃饭只有一道菜,把工资都救助了别人,家里没有积蓄。
  孙权了解到这些情况,亲自到是仪家里,看看、尝尝他家的饭菜,感慨不已。
  孙权当场决定,给是仪增加工资,增加田地,财政上拨款给他盖房子,都被是仪婉言谢绝了。
  有一天,孙权外出视察工作,走到是仪家附近,看到有户人家正在盖大房子,就问:“谁家盖这么豪华的房子啊?”随从说:“嗯,好像是是仪家。”孙权说:“不可能!”走近一问,果然是别人家。
  是仪病重的时候,留下遗言,棺材不涂漆,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丧事务必从简。
任昉家贫,死后家人无力办丧事
  任昉是廉洁从政的模范。在他从中央到地方锻炼,担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期间,“在任清洁,儿妾食麦而已”。某日,任昉到基层巡视,下船时需要进行公务活动,竟然连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多亏镇军将军沈约,派人送了一套衣服,这才穿上下了船。
  任昉任新安太守期间,不修边幅,像普通人一样拄着拐杖,在乡间、城里徒步行走,见到有纠纷时,就地裁决处理。
  他做官清廉节俭,下级官吏在他面前都很随便。在任上去世,遗产只有桃花米二十石,家人没有能力办丧事。他遗言说不许家人拿新安郡的一件东西回京城。他为官多年,不置家业。
  任昉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藏书,“坟籍无所不见”,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收藏、研读,“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而且都是很珍贵的版本。国家图书馆里没有的,他都有。
大多数人清正廉洁 南唐孙晟是个例外
  其他各位宰相,尽管由于写作立传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本人的传记上没有明确记载,也大都是廉洁的清官,不会铺张浪费。尤其是刘统勋、刘墉,从他们父子简陋的丧葬上就可以证明。
  在潍坊的宰相中,有一人例外,这就是为了南唐牺牲的“烈士宰相”孙晟。
  新、旧《五代史》的《孙晟传》都明确记载,孙晟这个人很会享受生活,或者说腐化奢侈。因为“家妓甚众”,孙晟每次吃饭的时候,从不设饭桌,而是“令众妓各执一食器,周侍于其侧”,让一大群美眉在四周小心伺候。这种用餐方法被孙晟命名为“肉台盘”。
孝敬父母兄友弟恭 大都堪称道德模范
  从官方记载来看,潍坊的“宰相”大都是孝敬父母、兄友弟恭的好同志。有些没有明确记载,是因为写作的角度不同,并非不孝之子。凡是能在传记中明确写上一笔的,都是事迹很突出的道德模范。
  公孙弘“养后母孝谨”,对后娘都如此,不用说亲爹亲娘了。
  师丹,则是经过民间海选“举孝廉”,参加工作的,事迹肯定也很感人。
  伏湛“性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伏湛的侄子伏恭,“性孝,事所继母甚谨”,对后娘也很好。
  任昉“性至孝,居丧尽礼。服阕,续遭母忧,常庐于墓侧,哭泣之地,草为不生”。事迹特别突出,是属于“至孝”。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盖了间草房守墓,泪水把地上的草都浸透得枯萎了。
  刘杳13岁丧父,“每哭,哀感行路”,经常哭得路上行人都落泪。母亲去世后,更是“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终生不再吃鱼吃肉。
  五代十国时期的刘遂清,也是“性至孝”。在淄川当领导的时候,派人从安丘把老娘接来奉养,他骑着马在路边随从数十里,沿途观者如堵,一时传为佳话。
  明朝的刘珝“侍父尽孝”,表现也相当感人。
◎相关链接
哪些人归葬家乡
  狐死首丘,落叶归根,乃是人之常情。但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归葬家乡,可以确认安葬地的有:
  郑崇:墓在今高密市阚家镇刘家沟村西南。
  刘鄩:墓在安丘城东北西石马坟庄南。
  明镐:墓在今安丘城东南朱子村(墓已不存)。
  王曾:墓在今青州市谭坊镇郑母村(墓已不存)。
  刘国杰:墓在今青州市东夏镇东徐村前。
  马愉:墓在临朐县东城街道朱位村南高岗上(墓尚存)。
  刘珝:墓在今青州市高柳镇阳河村(已重修)。
  刘正宗:墓在安丘城东北马家坟村以西(墓已不存)。
  冯溥:墓在今青州城西北尧王山下。
  刘统勋:墓在高密市柴沟镇白家庄南(墓已不存)。
  刘墉:墓在高密市注柴镇白家庄北(墓已重修)。
  陈官俊:墓在潍城区西北小圩河村(墓尚存)。
本期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