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录发布,我市10人榜上有名 |
薪火相传,潍坊走在大前头 |
|
|
|
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密聂家庄泥塑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资料图片) |
|

|
|
近日,在省文化厅公布的63位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我市的“小章竹马”传承人马镇华、“青州府花边大套”传承人卜范增等10人榜上有名,至此,我市已拥有27位省级传承人,在全省名列前茅。11月9日,记者来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访得知,通过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开始被人们熟识和认可。
生产性保护带来效益 1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范新建的办公室,范新建拿起桌上一个黑色土陶工艺品说:“想让传承人把手艺传承下去,就得先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这个是昌邑大窑土陶,使用的是一种唐代流传至今的古老制陶方法,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范新建告诉记者,因经营状况不好,昌邑很多烧制大窑土陶的小工厂倒闭了。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找到一家规模较大的土陶厂,厂长是厂里唯一懂得土陶烧制技术的人,当时厂里烧制和出售的土陶器物品种繁杂,厂长对于这种古老手艺的保护不是很重视。“后来我们把这个项目列入市里的第三批文化遗产名录,做了大量的宣传。有一个美国商人找到这个厂长,说要在美国建一座中国特色的仿古建筑,一下子就从他那里订了20万的仿古瓦。从此厂长认识到这门手艺的重要性,不但将整个制作土陶的工艺用文字和图片全部记录下来,还定期邀请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去厂里参观。 范新建说,像大窑土陶这样需要采取生产性方式加以保护并带来经济效益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风筝、年画、剪纸、核雕、泥塑、嵌银、刺绣、丝绸、仿古铜、酒酿造等,都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建传习所培养年轻人 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邱兆锋介绍说,目前一些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因此,培养年轻一代接班人也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风筝、年画、泥塑、剪纸、核雕等传习所的数量不断增加,风筝作坊仅杨家埠一个村就达到百家以上,保护中心还分别在高密和市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这些传习所、生产作坊、传承教育基地的建立,为传承人教徒授艺提供了条件,为培养优秀的后续技艺能人建立了成长平台。 高密茂腔是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作为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和各级政府多次拨付保护基金,这些资金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2008年7月,高密市面向本地和周边地区公开招考40名年龄11-13周岁,喜欢茂腔、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小学员,委托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现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师范学院)培养,这40位小学员在校的学费、住宿费等全免,由高密市统一支付,考试合格毕业后到高密市茂腔剧团工作。 除了注重传承,我市还一直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文艺节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等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等手段宣传非遗传承人,使他们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收入也水涨船高。 现有14个国家级项目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着该公约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被广为接受。我国也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工作。 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范新建对记者说,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而那个时候,叫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从1984年第一届风筝会开始,我市就借助风筝会这个平台,对外宣传潍坊的民间文化,展示各种传统手工艺,同时也推介民俗旅游,并且有意识的挖掘保护传统文化。” 范新建介绍说,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5年底筹建,2007年正式列入编制,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非遗中心成立后,他们便在全市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并将普查的结果整理成普查资料汇编,同时建立了我市的非遗数据库。目前,全市已征集项目线索近万条;收集珍贵实物及各种资料三千余件;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省共有96个项目入选);35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4个项目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15个项目列入县级保护名录项目。 本报记者 孙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