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财富聚焦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休闲城市,潍坊跻身前十强 |
◎以风筝为突破口,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节会及体育休闲◎击败众多老牌名城,获评“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
|
|
孩童在白浪河景区游玩。 张景国 摄
|
|

|
|
11月12日,2011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在南京开幕,备受瞩目的“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等五项休闲大奖名单经过最后筛选,正式公布。潍坊与东莞、普洱、承德等10个城市从3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入选“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潍坊成为休闲标杆 由求是《小康》杂志、南京市人民政府与亚太休闲协会主办,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和中国休闲城市联谊会承办的2011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于11月12日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休闲消费与城市竞争力”。经过网络投票、专家推选等严格筛选,潍坊与东莞、普洱、承德、衢州、开封、晋城、滁州、庆阳、遵义等10个城市从30个入围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2011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称号。 记者在网络投票环节注意到,对潍坊的介绍是“一个被绿色包围的园林城市,闻名世界的‘风筝之都’,久远的历史给潍坊境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群带,加深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共获得网友投票51363票,再经过专家推选等严格筛选,潍坊这个非老牌休闲城市将昆明、丽江、桂林、拉萨等老牌且知名度极高的休闲旅游城市统统PK掉。专家评审团给予潍坊的入围理由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中国大概没有一个城市与风筝的联系能如潍坊般如此紧密。这座借风筝享誉全世界的城市被绿色环绕,悠久的历史积淀为潍坊的城市血脉中注入活力,成为中国体育休闲城市发展的标杆。 据了解,本次评选标准十分详细,涵盖了城市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分为城市经济发展情况、城市的休闲环境、城市休闲设施、城市休闲文化和城市休闲满意度五大板块,每一项权重占20%。本次评选活动为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评选由专家评审、调查公司和大众投票三部分构成。其中专家评审分数占到总分的40%,大众投票占30%,调查公司占30%。 挖掘文化旅游资源 潍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潍坊拥有各类旅游景区(点)100余处,国家级、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水利风景区40多处。 潍坊抓住建设山东省首个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一机遇,确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成立了潍坊市文化旅游产业统筹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从理念、规划、资源、政策以及培育市场主体等五个方面对旅游、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走出了一条文化与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潍坊还积极推进八大逍遥游系列产品及大众旅游休闲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机融合开发,推动了旅游业态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通过潍坊北部、西部、南部“三大旅游聚集区”的建设,形成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打造特色知名节会 近年来,节会休闲在潍坊初具规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等为代表的知名节会休闲汇。 为把放风筝这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发扬光大,1984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风筝会暨全国风筝邀请赛,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8届。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载体,将城市名称与独有的地域文化融为一体,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城市品牌,大大提升了潍坊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同时,各县市区借助风筝会这个重大节会资源平台,立足实际创立自己的品牌节会,形成了以风筝会为龙头,鲁台会、文展会、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昌乐宝石节、临朐奇石节、诸城大舜文化节、寒亭风筝年画艺术节等诸多节会精彩纷呈、相得益彰的办会格局,大大提升了节会效应,带动了整个区域节会休闲的协调发展。通过风筝会这一平台,潍坊先后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与21个国外城市结为友好关系城市,有7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潍投资。节会把潍坊成功地营销到了全国、全世界,成为推动潍坊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树立体育休闲品牌 潍坊市民素有爱好运动健身的良好风尚。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体育休闲城市,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着力抓了城乡体育休闲基础设施和功能要素的配套完善,引导市民养成日常健身休闲的良好习惯,有效促进了体育生活化,全市体育人口有了较大增长。 目前,在全市所有绿化的沿街沿河,都设置了林荫休闲健身道、自行车专用道,很多地段还安装了体育健身路径,配套建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等设施;全市近80%的行政村配套建设了体育设施,90%以上的农村社区实现了体育设施覆盖,为群众健身休闲提供了便利。下一步,潍坊计划用3—5年的时间,构建起“中心城区十分钟健身圈”和“县市城区十五分钟健身圈”,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 我市大力培育体育彩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市场,积极发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推广和普及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体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积极参与健身休闲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本报记者 韩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