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休闲鸢都·参与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财富聚焦
 
标题导航
广场河边,老少怡然看飞鸢
2011年1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场河边,老少怡然看飞鸢
在潍坊人眼里,放风筝已经成了重要的娱乐健身方式
  市民在人民广场放风筝。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放风筝,从宋代一直兴盛至今。不少市民还记得小时候清明踏青时,跟伙伴们一起手牵风筝线奔跑的欢乐情景。现如今,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晴好的日子,周末带上孩子,来到风筝广场或是白浪绿洲湿地公园放风筝,已经成为很多鸢都家庭的出行首选。放风筝,发展成为一种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重要运动方式。

每天放上一阵风筝 成市民锻炼新方式
  11月13日上午一大早,潍城区城隍庙小区的杜师傅便准备骑车出门了,在他的自行车后货架上捆着一只直三角风筝。“大礼拜的,这么早要去哪儿放风筝啊?”记者问了一句。“上白浪河边上放去。”杜师傅笑着对记者说。
  “我每周都去河边放,趁着早上空气好,太阳也不是很晒,放一两个小时的风筝,既活动身体,又达到娱乐的目的。”杜师傅说,河边有人打太极,慢跑,而他却始终钟情于放风筝。小时候放风筝完全是一种娱乐的方式,一群人奔跑着,在胡同或在老城墙上放风筝,是件非常开心的事。现在年龄大了身体不那么灵活了,放风筝成了他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方式。古话说“鸢者长寿”,意思是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在风和日丽的大自然中放风筝是最好的日光浴、空气浴。跑跑停停的肢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双目凝视于蓝天白云之上的飞鸢,荣辱皆忘,杂念俱无。
往日习俗与时俱进,一年四季都放风筝
  今年64岁的潍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张黎明告诉记者,以前老潍县人都是只在清明节前后的一个月放风筝。有些人在白浪河沙滩上放风筝,有些人在家附近的城墙上放,很热闹。那个时候都住平房,在自家院子里都能放。“把两个凳子摞起来,踩着爬上自家院子的高墙,站起来,就比那房子还高了,用竹竿把风筝挑起来,一拉,风筝就飞起来了,可简单了。”张黎明说,小时候和小伙伴们都是自己在家扎风筝、糊风筝,都是些简单的金鱼、燕子、八卦风筝,有时候也去城里的杨家、郭家、唐家风筝店里看那些画工精美的人物风筝,艳羡不已。
  现如今,在市区内的各大公园和沿河景观带,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晴好的天气,经常都能看到放风筝的人。现在的潍坊人已经不再讲究什么清明踏青放风筝了。放风筝,在大家的眼里,已经成了一项休闲娱乐的运动方式。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放风筝,也已经成为许多潍坊家庭的出行首选。
花甲之年风筝艺人 不停研发新型风筝
  家住福海花园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她儿子刚满4岁,如今也嚷嚷着放风筝了,她前几天去杨家埠买了一只沙燕风筝回来。“现在年轻人自己不做风筝了,想放了就去买一个。”
  实际上,杨家埠风筝与木版年画一样,源远流长,相传早在明代就已流行。据《寒亭文史大观》记载,因为做风筝卖风筝利润丰厚,到了清乾隆年间,以西杨家埠为中心,仉庄、三角埠、王家道等村都纷纷做起了风筝生意,仅西杨家埠就有30余家画店先后投入风筝生产,年产4万余只。现如今,在西杨家埠,家家户户都做风筝。
  风筝明星张效东的工艺室便设在杨家埠,早在1988年,在第五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精心扎制的一只板式“雷锋”风筝,一亮相便赢得众人好评。1999年第16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张效东又扎制了一只立体浮雕的潍坊萝卜风筝。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后,张效东又按照1:2的比例制作成了一只筒式“神舟五号”风筝。这只风筝分上下两节组成,上半节是主体部分,下半节是推进器,借助10个小伙子帮忙,第2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前夕,“神舟五号”风筝一次试飞成功。
  张效东还做成了会动的翼龙风筝。他在翼龙的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连着导杆的风轮,从而使翼龙的眼睛可眨动,舌头可进出伸缩,前爪可以挥动,令人叫绝。这以后,张效东又创作出了会动会唱歌的福娃风筝以及“螳螂捕蝉”风筝等高科技的创新风筝。如今,这位花甲之年的老艺人仍然在不停地研究开发新型风筝,在老人的心里,潍坊的风筝正越飞越高。
            本报记者 孙锦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