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2011年11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
“狼爸”萧百佑教育孩子方式遭质疑,做客电视访谈毫不示弱
  “狼爸”萧百佑和他的四个孩子。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电视访谈时,在现场遭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育儿经 “打”也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
  在“狼爸”萧百佑眼中,“打孩子”不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在节目录制现场,萧百佑还带来了一个特殊的道具鸡毛掸,这是他管教孩子的重要工具。
  据萧百佑介绍,每当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须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萧百佑当年参加高考,取得了广东省第八名的成绩,被暨南大学录取。他认为,自己学生阶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亲“动辄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他选择了延续家族传统。萧百佑眼妻子黄天淑是香港人,刚开始他打孩子时,黄天淑有些心疼。后来看到孩子们非常长进,黄天淑也就同意了他的教育方式。
  萧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众眼中的“野蛮父亲”,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打孩子’不像说得那么简单。根据我的经验,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我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萧百佑说。
  萧百佑认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岁之前,我都是以打为主,”萧百佑说,“但孩子到了12岁,为人品行已经基本成型。此后,我就不会对孩子动手,而是完全依靠说教。”
是否在倡导“奴性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朱强: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本质是一种“奴性教育”。萧百佑打孩子与孩子考上北大,这两者之间并非存在必然联系,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
  “狼爸”回应:孩子在年幼时,不需要独立的思考,只要学会服从家长就能成长。“在我看来,在0至12岁孩子的性格中,动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所以要用鸡毛掸子给他立规矩。”根据萧百佑的家教“理论”,12岁至18岁,孩子的“人性”才渐渐开始占主导地位,懂得是非曲直。18岁之后,孩子才有社会性的表现,才有社交需求。所以,在萧百佑定的家规中,子女在上大学前,不能与其他孩子交朋友,生活中只能有“亲人”、“同学”两个概念。
  “我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事实证明,我的家教方式培养的并非没有独立思想的孩子。我只不过在孩子年幼时,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萧百佑说。
如此家教,孩子怎能快乐?
  “南京市十佳家长”、作家张姬雯:“狼爸”定下了“严苛”的家规:不允许看电视,除了新闻;不许随便喝可乐等。孩子们只要触犯任何一条,就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在“狼爸”的管理下,孩子不可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狼爸”回应:我认为孩子对于快乐或痛苦,并没有本质上的认识。我知道三女儿萧箫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但我并没有理会女儿的想法。我认为,孩子对快乐或痛苦的认识是建立在与其他孩子对比的基础上:别人不能玩,自己能玩,就快乐;反之,则痛苦。所以,孩子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快乐。今后对童年的认识也是建立在回忆上的。“现在,他们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学生阶段取得了成功。所以,我相信以后他们在回忆童年时,肯定认为是快乐的。”
家长打孩子,是以强凌弱?
  南京一中特级教师黄侃:“狼爸”的三个孩子考上北大,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不一定如外表那么光鲜靓丽,他们心里也许比较压抑、痛苦。无论怎么“打”,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一个成年人打一个孩子,在我看来,就是以强凌弱的表现。我希望“狼爸”萧百佑能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感情,避免悲剧重演。
  “狼爸”回应:我并非像外界所描述的那么“冷血”,我之所以动手打孩子,完全是出于对子女的爱。我敢说,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最负责任的父亲。“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并非我的原话。到现在,全国各地已有30多个孩子被父母送到我家,利用寒暑假,接受“狼爸式”教育。
  萧百佑表示会反思自己的家教方式,在日后会与孩子做更多沟通。  据《扬子晚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