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尹显德老人正在车间整理准备进窑的仿古土陶瓦片。
|
|

|
|
◎昌邑大窑村制陶业传承三百年,现在只有尹显德家在坚守 ◎从缸盆罐子转型仿古建材,他的产品已打入省内不少景区 土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坐落在潍河下游的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是一个与烧陶业命脉相连兴衰与共的古村。2011年4月,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的土陶技艺被评上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以来,大窑人因土陶而生,因陶窑而富,随着土陶的没落,大窑迅速衰败,匠人几近消失。然而近几年,仿古风潮劲起,机敏的大窑制陶人尹显德很快从全国各地复古建筑的建设中嗅到了商机,将目光转向了仿古砖瓦,获得成功。11月18日,记者专程赶到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采访了土陶传承人——尹显德。
从小就跟泥巴打交道,祖上八代人都烧陶 11月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大窑村,见到了制陶人尹显德。一身灰色西服上沾满了泥巴,皮肤黝黑,60岁的尹显德显得很干练。他说,从记事起就开始跟着父母在制坯房里干活,他踩着蹬廪,父亲在一旁制坯,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花盆、结实的大缸就成型了。“那时候记忆里就是跟泥巴混在一起,每天帮大人干完活后去邻屋喝水,拿起茶碗,手上的泥巴就落在水里,就没喝过干净的水。”尹显德对记者说。 大窑村明代就开始烧制土陶,原叫姚家卧铺,村民多以烧窑为业,遂改称大窑。“要说我们村什么时候开始烧制土窑,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历史上也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自从我懂事起,村里就一直有很多烧制土窑的村民,屋顶上黑色的土陶烟囱仍然随处可见。据我所知,我们祖上8代人都是从事土陶制品制作的。曾经村里有位老人是在北京故宫学徒的,他说大窑村从1716年起就有烧制土陶的记载。”尹显德对记者说。 尹显德告诉记者,他的童年时期,是大窑村烧制土窑最繁盛的时候,当时村里有200多户人家,其中就有60多户从事土窑烧制,那时候3户共用一个窑,而且生意都不错,整个昌邑市只有大窑村生产土窑日用品,在全国也小有名气。那时候潍坊各地都来进货,产品覆盖胶州等周边地区。“从小家里的老人就告诉我,这是门吃饭的手艺。那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我们村有做土陶的手艺,村里人从来没有被饿过肚子。”尹显德告诉记者。
土陶用品逐渐被替代,全村只他家坚持干 尹显德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烧制土窑最繁盛的时期,他们村在当时也是富裕村。那时村里干烧制土窑的人多,窑炉也有10多个。烧制土窑是个技术活,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因此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收益。“我记得那时候虽然都是手工,但是技术非常精细,因为当时做陶器的土质也比较好,家里老人做出的水瓮厚度都不到3毫米但却非常结实。”尹显德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瓷器、不锈钢等各种高性能的产品上市,大窑村生产的泥质大缸、面盆、罐子等土陶日用品越来越不受大家的欢迎。“因此村里很多人就放弃了制陶,选择外出打工或另谋出路,现在只剩下我这一家了,而且也不再生产锅碗瓢盆这些东西,主要生产仿古建筑材料。”尹显德说。 尹显德告诉记者,家庭作坊生产的土陶日用品,市场越来越小。土陶制品比较低端,与新兴材料相比,泥巴不具优势,但价格却很难降下来,因为制作土陶是门细致活,费时费力。一块土陶的出炉,要经过非常多的步骤。首先要选土、备土,粉土之前要先用水泡,泡好之后再掺粘土,然后和土、踩泥,之后才能制陶,制好了,晒1至3天不等,然后装窑,烧制,烧制需要一天的时间。要全部完成这些工序需要大约3天,而且一到连阴雨天,陶器没法晾,这活就没法干了。” 摸索制作出仿古砖瓦,开发三百多种模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在村里制陶业停滞不前的时候,一单生意彻底改变了尹显德的生活。 1983年,潍坊市烈士陵园要建一个仿古式的亭子,寻找能制作仿古砖瓦的匠人。由于当时的北京、西安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制陶地点都以维修土陶品为主,所以工作人员最后找到了尹显德老人,他硬下头皮接下了这个生意。 对于原始的土陶制品,比如花盆,水瓮等日常土陶用品,尹显德算是高手,但对于当时刚刚兴起的仿古砖瓦,他只能算是个门外汉。没有老师请教,他只能照着古代砖瓦,制作模具,然后出陶、烧陶。 步骤看着简单,但为了一个模具,他有时要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试验好多次。最终,他用家里的小窑,将这批仿古砖瓦制作了出来。“当时烈士陵园对我这批土陶仿古砖瓦非常满意,好像直到现在,那个亭子上,依然是我原先那批货中的砖瓦。”尹显德满脸自豪地说。 从那之后,尹显德觉得仿古材料或许是个商机,是个继承、发扬祖辈手艺的机会。于是,他将精力放在了仿古材料的研发制作上。仿古砖瓦与土陶制品的前期生产过程差不多,后期多了一个水印的步骤,就是从窑顶慢慢往窑内渗水,这样青色、灰色的瓦色才能出来,达到仿古的效果。 1995年,他承包了镇上的一家企业,开始工厂化制作仿古建材。由于没有先例可循,厂里所有的仿古砖瓦模具都是他摸索着制作出来的,现在已经有300种之多。有时外出,看见好的古代砖瓦,他就拍下来,回来琢磨着制成模具。“后来我经常去西安、景德镇等全国出名的土陶制作地区去学习,把好看的样式拍下来回来再自己研究。我记得有一次在成都的一次展览上,一个名叫‘龙头鱼尾壶’的小工艺品,当场喊价1800元让我很吃惊,最后我偷偷拍下照片,回到家中用咱传统的土陶工艺制作了出来。” 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烧窑时,窑内温度要达到1000摄氏度,需要烧制一天一宿,有时候火候掌握不好,烧出的产品就很容易破裂。“正常情况下,一窑4000块砖瓦能破个二三百块。有一次,不知道是火候没有控制好还是什么原因,三分之一的砖块都破损了,最后只能扔掉。”尹显德对记者说,其实土陶制作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原先用家庭小窑烧陶的时候,如果窑头不结实,顶部很容易塌陷。而对于这些细节,尹显德一向都很注重。 就这样,尹显德的土陶仿古建材制作之路渐渐走向了正轨:山东省博物馆、栖霞风景区、平度市博物馆、济南市新世纪纪念馆等省内的很多博物馆、风景区,都有大窑村土陶的印记。
◎愿景 希望土陶技艺 有更多人传承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曾有几个人想跟着我干,刚开始学的时候都不错,但是随着市场的越来越小,这些人就渐渐地离开了这个行业,转投其他的行业,他们并不是把烧陶看作是一种技艺,所以都放弃了。”尹显德对记者说。 现在尹显德唯一的儿子尹文波继承了父亲的土陶技艺,“以前孩子在单位上班,其实挺安稳的,但是我觉得咱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坚决不能丢,就硬是把他拉了回来,现在他也非常争气,制陶技术也很熟练了,以后就指着他了。” 尹显德说,以后烧土陶的人会越来越少。据我了解,咱潍坊现在只有寿光和昌邑有。寿光是生产花盆为主,其他东西很少制作,应该说这个东西是越来越少了。虽然这不是一门非常特别的技艺,但老祖宗留下来的近三百年了,应该传承下去,不能失传。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 尹文波告诉记者,他当时已经上了两年班,父亲让他回来跟着干。他当时不想干,觉得这是一个又脏又累的活,而且还比较枯燥,一般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想法也就转变了。 “我觉得土陶技艺也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挺好的,老一辈的东西也需要传承下去,现在的仿古建筑业也有一定的市场,能一直干下去。对于自己的孩子是否会愿意学还要看孩子想法,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学习这门技艺,把昌邑的土陶技艺传下去。”尹文波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2011年4月,昌邑市卜庄镇大窑村的土陶技艺被评上了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花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