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家尧学校七年级3班的学生在学习做花卷。
|
|

|
|
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学习一周,初中新生又开心又受益 从叠被子、做面食、学烹饪等生活能力的锻炼,到泥塑、剪纸等非遗文化的传承,每一位升入初中的学生都要先走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践训练,为整个初中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市各地青少年培训基地积极探索,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11月16日,记者走进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去看了个究竟。
镜头一 男生叠被子有棱有角 16日早上6时05分,在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一间男生宿舍内,担山学校七年级3班的几名同学已经起床了,都在忙着整理内务。记者看到,这些小男生居然能把被子叠得有棱有角,水壶、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也摆放得整整齐齐。 指导老师张树坤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刚来时有的连被子都不会叠,生活用具随处乱放。所以学生们踏进基地的第一课,就是学习最基本的叠被子。” 镜头二 自己做的花卷格外香 在面食加工教室,刘家尧学校七年级3班的三十多名学生排成四排,每人手中有一块面团,正在指导老师李芳芹的指导下学做花卷。由于是第一次做,小小的面团在学生们手里竟是那么难以驾驭,李老师纠正完这个,又得去手把手教那个,忙得不可开交。 11时15分,一锅热气腾腾的花卷终于出笼了。尽管老师再三嘱咐别烫着,同学们还是忍不住急着品尝自己的“作品”。 记者问戴眼镜的赵兴志同学:“怎么样,自己做的花卷好吃不?”“我自己做的吃着格外香,太好吃了!”赵兴志兴致勃勃地说。 刘相壮同学则说:“通过这一课,我懂得了妈妈每天上班之余还要做饭,很不容易。” 镜头三 扯一块泥巴捏成老鼠 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捏来捏去,在泥塑大师王永芹手中很快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人或动物,学生们睁大眼睛看得出神。示范和讲解结束后,青云双语学校七年级12班的同学每人手中都分到一块泥巴,开始自己创作。 曹虎生同学的作品很快就成型了,是一只老鼠。最初还不太逼真,但经老师指点后,他又捏了几下,这只老鼠立马就形象起来了。 据了解,为了让学生了解和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基地专门聘请了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校园,向学生传授技艺。 安丘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东西,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他们说:“我们喜欢这里,在这里,我们在玩的时候就学到了平常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玉芳
◎相关新闻 城区中小学生 比拼实验技能 本报讯 为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11月19日,潍坊市城区中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在新华中学拉开帷幕,经过各区层层选拔出的143名中小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大比拼。 据了解,本次比赛分为“个人实验操作”和“团队实验探究”两项内容。比赛中所考察的内容都是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实验,也是中考要求必须掌握的实验,比赛中学生可以对实验进行设计、改进和创新。 (记者 刘燕) 加大投资投入 打造平安校园 本报讯 11月17日中午11时30分,昌邑市柳疃初中的学生在老师和保安的疏导下,有序走出校园。记者采访了解到,昌邑市柳疃镇教育系统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学校配备专职保安和保卫干部,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该镇党委政府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了近50名专职保安,各校都配备保卫干部,坚持学生在上放学期间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该镇投资3万元,为每所学校都配备了足够数量的保安器材;投资10余万元新建改建了安全保卫室,投资8万余元为各校安装了数字监控系统,做到监控全覆盖。(王宁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