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潍县志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标题导航
万历志是潍县志书开山之作
2011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历志是潍县志书开山之作
  明万历《潍县志》(复印本)封面。
  屹立于万里长城上的刘应节塑像。



  万历癸酉年(1573),潍县以致仕还乡的名宦刘廷锡为主,编纂了万历版的《潍县志》(以下简称“万历志”)10卷。这部出自民间私人编修的县志,成为潍县存世最早的地方志书,也是潍县志书的开山之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在编写体例上,“万历志”与官修毫无二致,完全符合明成祖朱棣两次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之规定。这是后人能见到的,潍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记录封建时代潍县历史文明的宝贵资料。为“万历志”写序的刘应节曾总督蓟、辽、保定三地军务,先后任过南京工部、刑部,戎政(兵部)三部的尚书。他称赞了刘廷锡以“良史之才”主动承担这一重任的难能可贵,并对“万历志”大加赞叹。
潍县存世最早地方志书由刘廷锡编修
  我国封建时代,朝廷把纂修地方志和纂修国史看得同样重要。纂修国史和地方志,都是为了治理国家,开发资源,传承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于洪武三年(1370)即为编修一统志而诏令天下都司报送各地域情、城池、山川、物产,水陆交通等详细资料。
  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两次颁发《纂修志书凡例》,对地方志书的体例和内容,如建制沿革、分野、疆域、城池、山川、镇市、土产、贡赋、风俗、户口、学校、军卫、郡令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古迹、宦迹、人物、仙释、杂志、诗文等,均作出了统一规划和具体规定。后在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0),全国各地出现了地方志编修高潮。据有关文献统计,嘉靖年间修成地方志340种,万历年间修成地方志356种。
  万历癸酉年(1573),潍县以致仕还乡的名宦刘廷锡为主,编纂了“万历志”10卷。这部出自民间私人编修的县志,成为潍县存世最早的地方志书。
  潍县的历史应从明洪武九年(1376)降潍州为潍县起始。此前,曾为北海郡、潍州等等,其辖区或大或小,屡有变动,唯从定建制为潍县后,历经明、清两代及民国建立,至1948年潍县解放前,其建制与辖区基本未变,这段历史有572年。
  一个地域发展变化的历史是连续的,而地方志书的记载,却是以建制区划为范围的。明万历以前的志书已漫灭无存,即使有,也未必就是潍县建制后的志书。因此,“万历志”的编纂,就成为潍县志书的“开山”之作,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

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潍县封建历史文明
  刘廷锡编纂的明万历《潍县志》全书10卷,约三万字。内容包括:星野玄枵(xiāo)图、建制沿革、疆域;城池、街衢坊市集场、乡社、九隅、铺;物产有谷、果、蔬、木、药、羽、毛、鳞、介、虫、货等十一大类;学校、神祀、宫室、桥梁;公署、额设官吏、教谕、训导;户口、土贡、田赋、徭役、兵制、兵备屯田;名宦;人物;荐举、科目岁贡;烈女、祥异、寺观、冢墓等。
  从以上纲目可以看出,这部出自民间私人编修的县志,在编写体例上,与官修毫无二致,完全符合明成祖朱棣两次颁布的《纂修志书凡例》之规定。其中约用一万五千字,记录了那时潍县有关自然、经济和社会,包括乡社、学校、物产和田赋、徭役、兵制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具体史料,做到了简繁有当。更可贵的是,又以一万一千多字的篇幅,记录了那时的城池、庙宇、宫殿等有形的、固化的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名宦、乡贤、人物、科贡等卷目,简要记录了上自周、秦、汉、唐下到国朝大明,历代与潍县有关的七十五位历史人物与他们的业绩。这是后人能见到的,潍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记录封建时代潍县历史文明的宝贵资料,对后来史志的编纂和研究潍县历史文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刘应节作序大加赞赏
  担任“万历志”校正的,也是致仕还乡的名宦,一是胡邦佐,嘉靖举人,初任太原推官,后任南京刑部郎中,诏进朝例大夫,因生来手指就是四节而被乡人称为“四节先生”;二是王渐,嘉靖进士,曾任确山县令,以廉洁称选山西道监察御史,陕西按察司副使,为乡人所敬重。
  为“万历志”写序的是大名鼎鼎的刘应节(1517—1591年),嘉靖进士,文武兼备,曾总督蓟、辽、保定三地军务,先后任过南京工部、刑部,戎政(兵部)三部的尚书。是当时潍县官阶最高,功业最卓著的高官显宦,今山海关长城上仍屹立着刘应节的高大塑像。
  刘应节学识渊博,处事严谨,果敢公正,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他热爱家乡,尤为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万历四年(1576)致仕回潍后,主持并出资修建了名冠山东的麓台书院,亲自讲学,授课育徒十几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对编纂潍县志十分重视,亲自为刘廷锡编纂的《潍县志》写序,指出了这部志书的重要价值,旗帜鲜明地批评了当时潍县的主政者不重视、不作为、慵懒推脱的失职行为,称赞了刘廷锡以“良史之才”主动承担这一重任的难能可贵。
  他在《序》中说,潍县“故称北海郡,其后并隶不常”,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常有变动,到洪武年间“始置县”,在历史上“声名文物”汇萃,“犹称他邑首,非偏壤也”。“旧有志,岁久漫灭,不可读(读不到了)。而“司土者(地方主政者)视官(看待自己在此当官)如居传舍(行人旅居的馆驿),轻典籍如土苴,于志之有无,曾不一置齿颊(一直是寡口不提)”,即使偶尔提到,竟然“以授简无人”而推脱,实在令人嗟叹!
  幸有“乡先达大夫鹾使(清代盐运使的别称,刘廷锡任过两淮盐运使。“鹾”音cuó)刘公,家食有间(致仕回家以后),慨然以修辑为任”。编成后,写信邀我作序。我也是潍县人,一直宦游劳碌在外,深愧对编志之事未能参与尽力,怎能再对此事一言不发呢?
  他仔细看了刘廷锡以数月之辛劳编成的《潍县志》,大加赞赏,“今披图览胜,千里封疆明于指掌,一切土壤贡赋,据程(依据规章制度)按牍(核实于公文简册),毛发灼如镜观(详细准确简明)”,绝非舞文弄墨、奸猾敷衍的庸官愚吏所能作的。完全可以“传信诏来,与邦国史并传而无弊哉!”刘应节的夸赞,不是溢美之词;刘廷锡编的“万历志”,的确是一部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籍。
  序言最后说:“若缘文献之旧,以光复霸王之业,俾太公东海遗因不致泯绝,则在司民牧者加之意哉!”意思是,若要传承历史上的辉煌以光复当年的霸王之业,使太公姜尚封齐后,在这里创建的文治武功业绩(东海遗音)得以延续,不致灭绝,就在于地方主政者特别注重传承地方文史,所以“治地方以志为鉴”。刘应节对地方官再一次加以告诫,这又进一步反证了刘廷锡编志的重要作用。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