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民国《潍县志》,记载了潍县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历史进程。从该书的凡例及各分志的引言中可以了解到,写进这部志书的每一人、一事、一物,都经过了严肃的筛选、鉴别。所记载的史实,其全面性、严谨性、科学性,是以往几部潍县县志所不及的。 党治卷出版时被删除 民国志卷首“党志卷”,是由杜佐宸负责编写的。他是同盟会员,在清末民初,积极宣传革命,创办学校。辛亥革命,反袁斗争中,他活动于山东各地,曾任荣城县民政长(县长),两次被潍县各界推举为维持会长兼县知事。潍县从同盟会到国民党的历史阶段,他是亲历者。“党治卷”就从“革命同盟会时期”写起。在这一专题中,记载了清末在日本的14位潍县留学生,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同盟会,回到家乡开办新学、宣传主义、发展同盟会员的经历。还记载了五四运动中,潍县学生及各界的活动情况。在以“国民党时期”、“中国国民党时期”、潍县党务之“整理”、“执行”、“再整理”、“更度整理”时期的六个专题中、分别记载了国民党潍县分部、潍县临时党部、直属潍县分部的成立经过及每次当选人员名单;国民党反共、清共及国民党内历届党代会的选举、执委会与县党部的活动等情况。对七七事变前,由同盟会到国民党在潍县的活动,记载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但是,在民国志变身为《民国志稿》出版时,“党治卷”被删除了,至今未曾面世。 自然环境与人口情况 民国志《通纪》中记载了数千年来潍邑周围发生的政治、军事、社会变革的重大事件,也有洪涝、干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记载。与《疆域志》中的经纬、气候、地质、地势、面积、山海、河渠、泉源等联系起来,它系统地记载了潍邑人民繁衍生息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 《民社志》包括氏族、户口、风俗、歌谣、宗教、度量衡、物价表、方言等。其中潍县人口的变化,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已有79742户、497328人;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激增至116772户、647086人。不到30年增加了15万人。这段时间,正是潍县开埠后,政局相对稳定,工商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当时,潍县城关一个区的人口,已达到了12576户、82781人。 《氏族》中载:民国年间,全县居民有185个姓氏,每个姓氏有不同的族群。例如王氏51族、李氏47族、张氏43族、刘氏43族等等,同时,还记载了各个姓氏、族群原居住的地址、迁入潍县的时间。另外还单列了全县十个区的94个个别姓氏。 重要建筑及园亭建设载入营缮志 《营缮志》以四卷的体量,记载了潍县的城坞、墩铺、坛庙寺观、桥梁、堤堰、坊表、园亭等建筑。如潍县城墙在乾隆时大修后,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又屡经维修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详细记载了清咸丰十一年至同治五年,新修东关坞的城高、规模和七座坞门的情况及为此而写的碑文;在县城朝阳门外的白浪河上,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厉文礼倡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首开潍县现代桥梁建设之先河。 清代中叶以后,是潍县园亭建设与发展的最好时期。城内外十几处私家园林的坐落、面积、建筑规模、园艺特色、名人唱和与题咏,主人的兴衰更替与园林的存废,民国志都做了详细记载。 潍县的寺坛庙宇、表坊,建筑庄严宏伟,都有深厚的不同的文化内涵。有的已有几百年、上千年历史。如建于宋代、金代、元代、明初的石佛寺、玉清宫、东岳庙、城隍庙等,许多文人墨客在那里留下了珍贵的诗文书画。但从清末民初开始,不少寺庙的神像被毁掉,神殿、僧舍改作校舍或被其他机关占用;民国十八年(1929年),城里大街上的牌坊,因有碍交通,大都拆掉。
为自汉至清代的113位地方官立传记 《秩官志》中的《历代封建表》,记载了自夏至宋,在潍邑(寒、斟鄩、平望、平寿、北海)被封为王、公、侯、伯爵可考者52人。另有被封为平寿县主的唐宗室女、封为北海县君的南唐韩熙载继室蒋氏、被封为北海郡君的宋吴奎母王氏等鲜为人知的特殊个例。《职官表》里为自汉代到清代的113位地方官立了传记。 《教育志》上篇,记载了专制时代潍县的学宫、学额、书院、考院、义学、学田;下篇记载了清末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至民国时期,潍县县城及各区乡小学、中学、师范、社会教育及教育团体的发展。在《征举科贡表》里记载了汉代至清朝,潍邑有逄芬、孙乾等27人,以贤良方正、或以才、孝、廉等名义被朝廷录用做官。唐代至元代,有20人考取进士被朝廷录用。其中有南唐韩熙载、宋仁宗时的吴奎等高官显宦。 开埠后潍县工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民国志首设了《实业志》。分类记载了工业、农业、矿业、盐业、渔业及物产表,连同《交通志》里记载的铁路、汽车路、县道、镇道、航路、邮务、电务的建设与运营,可以进一步全面、系统地了解上世纪初,先是胶济铁路通车、潍县开埠,而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社会大变革中,潍县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的经历与成就。 例如开埠后的商业贸易,大宗进口的棉纱、煤油、生铁,经潍县内销到外县、外省;潍县一带大宗的土产品以烟叶、土布、豆油为主,从潍县外运。当地商业主要是以布业为中心,有布庄257家,年营业额3073000银元,另有杂货业、洋布业、颜料业、竹货业、(中)药业、炭业、点心业、新衣业、西药业、广货业、书笔业、鞋业等,在城关的约560多家。县志还记载了作坊工业、店铺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中的织布业、绣货业、制鬃业的发展,还有特产工艺品:仿铸古铜器、铸铜图章、嵌金银丝器具的出现与市场的开拓形成。都是研究潍坊近代经济发展史,开发当代经济资源,继承传统特种工艺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人物志设14个专栏 为700多人写了传记 《人物志》设事功、儒林、高士、义行、耆寿、文学、武胄、孝友、忠烈、艺术、外徙、侨寓、烈女、释道14个专栏,为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700多名潍邑人物写了传记。 其中有以宋代的吴奎、綦崇礼,明代的陈所问、刘应节、高桂、郭尚友、张尔忠,清代的王洵、陈调元、王廷猷、郭知逊、高守训、陈官俊、刘鸿翱、张兆栋、曹鸿勋等为代表的“名满宇内、德洽一邑”的官员139人;明清潍县文风昌盛、贤哲朋生,“炳炳烺烺,垂名青史”的儒林高士刘以贵、姜国霖、韩梦周、宋书升等14人;明清两代“惠泽乡里”急公好义的人士109名;武胄21人;在文学家97名、艺术家65名中,除了书法家、画家、雕刻家、医学家,还有酷爱金石文字、善篆隶工雕镌的王石经,仿古铜铸造家胥伦,嵌银工艺的创始人姚学乾、继承者田智缗,中国最早发现并贩卖甲骨文的古董商范春清等等。 《艺文志》搜集收入了后周到明代的33人、清代的213人,共246人的艺文创作,其体裁包括赋、颂、诗、文、说、奏议、杂录、图说、印谱等,对名人名作,还在其书目之后作了节录。 谈到“民国志”中的《金石志》,先要提及的是潍县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与郭麐。陈介祺,字寿卿,号簠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后以军功赏戴花翎,加侍讲学士衔。介祺平生醉心于古文字与金石学,收藏的毛公鼎、十钟及7000多方三代秦汉古印,均为稀世珍品。同治十一年(1872年),将自藏古印及友人吴云、吴式芬、李佐贤、鲍康等人所藏,钤成印集十部,每部50册;在光绪九年(1883年)又集印万数以上,重行增编名曰《十钟山房印举》,以此闻名海内外。郭麐,字子嘉,号望三,清末学者,金石家。道光二十七年,郭麐于城西杨家庄置薄田十余亩,筑舍居住名为“杨峡别墅”。他在荒冢破寺中,断碣残碑间,搜集古迹文献,十余年得50余种。后为考证篆籀,辨别碑版真伪,与陈介祺共相研讨,二人订补得232种,整理订定为八卷,名曰《潍县金石志》并另有《金石文录》一卷,深得吴县潘文勤、福山王文敏等名家推崇。可惜当时未能刊行。在编纂“民国志”时,将其纳入,成为《金石志》四卷。陈介祺、郭麐的其他作品,列入了《艺文志》本人书目中。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