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潍县志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标题导航
《潍县志稿》是民国志的变身
2011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志稿》是民国志的变身
  《潍县志稿》全四册。



  1940年,时任日伪莱潍道尹公署道尹的常之英派人寻找民国《潍县志》底稿。用了一年多时间,刘逊聪等费尽周折,找到了散乱丢失的“民国志”原稿并作了仔细整理。将明万历、清康熙、乾隆三部《潍县志》的序言,归结成卷,名曰“序录”,放在卷首,取代了“党治”,署名《潍县志稿》予以出版。书中其他纲目及其内容,基本保存了民国《潍县志》的原貌。可以说,《潍县志稿》就是民国《潍县志》的变身。由此可知,民国《潍县志》全书也是4函、15编(分志)、42卷,100多万字。

费了一年多时间 找到民国志原稿
  民国《潍县志》是变身为《民国志稿》后才出版面世的,人们至今所能看到的,仍然是《民国志稿》。这是历史造成的错讹,其真相一直淹没了几十年。
  常之英,字采园,河北任城人。1939年日军占领潍县城后,任日伪潍县知事。一年后升任日伪莱潍道尹公署道尹(地级官员)。城南门里原潍县县志局借用的丁六宅的一个院落,又成了日伪莱潍道尹公署公廨。常之英是外省人,为了解所属各县的户口、山川、道路等状况,遍寻所属各县的县志,都找到了,唯独没有民国《潍县志》。于是,他想寻找未出版的民国《潍县志》底稿,当即委令时任道尹公署督学的刘逊聪“董其事”,并要求“及其原稿,加以整理”,“就其缺者补之,其不能补者则暂缺之,所有发凡起例,悉仍其旧”。整理后予以出版。
  时隔一年多,刘逊聪等费尽周折,找到了散乱丢失的“民国志”原稿并作了仔细整理。常之英看后认为,这部志书“虽不敢谓悉臻完善,然较之旧志及乡土志则博瞻多矣”。他为出版此书不无自喜地说,“当此多事之秋,犹获躬亲其事”的机会,使“诸先生苦心经营之志稿”,在“岌岌失坠”的情况下,终于成为“乡邦文献”而出版,可作为他“以愚钝之才服务乡邦”的证明。他与当时在潍县城的若干乡绅商定,书名暂署为《潍县志稿》,以为后来订正、增删正式出版为《潍县志》留有余地。于是,这部由常之英作序、刘逊聪写跋的《潍县志稿》就在1941年夏天出版问世。《潍县志稿》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学者、文史工作者研究那段潍县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删去《党治卷》,基本保存了民国志的内容
  已出版的《潍县志稿》全书15编、42卷、100多万字。通体上看,除“叙录”之外,纲目、内容与《潍县志》并无二致,但《潍县志》开篇列为首卷的“党治”,却在《潍县志稿》中整体被删除了。
  这件事最初曝光,是在1960年春。当时中共潍坊市委决定编修潍坊市志,调时任市委机关学校副校长的陈慕虹牵头成立市志办公室,承担这项工作。在一次修志座谈会上,时任市政协委员、在城关文化补习学校当代课教员的刘逊聪,首次谈到了当年出版《潍县志稿》及删除“党治”卷的经过。
  刘逊聪说,党治这一卷,七七事变前,已经印刷成册。内容既涉及到国民党潍县县党部历次党代会选举的代表、委员名单,又涉及了日本侵占胶济铁路后的诸多暴行。对于当时的日伪地方政府是十分敏感的。因此,《潍县志稿》中将明万历、清康熙、乾隆三部《潍县志》的序言,归结成卷,名曰“序录”,放在卷首,取代了“党治”,不了解内情的人是看不出这一变化的。刘逊聪还提到民国志的《党治卷》印刷本,当年他又交还给了丁锡田先生的委托人、时任丁氏群化小学校长的杨质斋先生。
  会后,陈慕虹从杨质斋手里,借出了《党治卷》,复印后,将原件交还原主。陈慕虹的复印本,作编志参考后,存放到了市档案馆(今潍城区档案馆)里。
  时隔半个世纪,到了2010年4月,年已88岁的陈慕虹在与区政协文史委员们谈到《潍县志稿》时,又一次提到了删除《党治卷》的事。按照陈慕虹提供的线索,在潍城区档案馆里,不仅找到了陈慕虹的“党治”复印本,而且发现了5卷已印刷成书的民国《潍县志》,还有一本《党治卷》原印本。
  潍坊报业集团李培华在为“党治卷”现身这件事取证时,对现存的民国《潍县志》与全套的《潍县志稿》印刷本进行仔细对比检看过程中发现,两书卷号乃至字体、字号均一致,卷名、内容除“叙录”部分外,也完全一致;《潍县志稿》的内页书口上印有“潍县志”字样的多达15卷。也有在一个卷的书口上“潍县志”与“潍县志稿”交错出现的情况。综上所述,《潍县志稿》的出版,在内容上,除以顶替了“党治”外,其他纲目及其内容,基本完整地保存了《潍县志》的内容是毋庸置疑的。由此,也可以说,《潍县志稿》就是民国《潍县志》的变身。

和记印刷局职工及时保护,铅印版得以保留
  和记印刷局,原是一家成立时间较早但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1931年,由城东门大街迁到东关大街,利用集资,实行股份制,扩大经营。由丁叔言任董事长,总经理毛寄尘,正、副经理陆寿臣、陈海光。
  1931年潍县设立县志局时,即将县志印刷任务交给了和记印刷局。为此,他们从武汉购进了特大16页印刷机,到上海购买了当地最先进的铜板机、照相机、制版机,又以高薪从济南聘请了铅板师、排版师。有了这些先进设备和高级技术力量,完成县志的印刷任务就有了保证。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县志稿尚有部分未完。为了保存已成的底稿,县志局要求先将其已成底稿打成纸型,并少量印刷成册,以防丢失。这样,就为后来找到散失的底稿,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另据和记印刷局的职工透露,七七事变日寇侵占潍县城前夕,为了保护这部县志的铅印版,曾连夜将它隐藏在地下室内。后来,日伪人员曾多次到厂搜查,由于职工严密封口,始终无果。直到1941年,局里的几位董事,参加了常之英召集的有关出刊《潍县志稿》的会议,画押承接了印刷任务后,才将原来的铅印版取出,并派上了用场。
  《潍县志稿》42卷的印刷,持续一年,内附铜板照片百余张、地图20多幅、还有大幅的潍县全境舆图。其封面设计、线装工艺都符合标准,质量上乘。说明了和记印刷局职工当年保护潍县志铅印版的良苦用心,没有枉费。
      潍城区档案馆陈树林 供图
       刘督宽 翻拍
◎相关链接
刘逊聪搜找 民国志底稿经过
  刘逊聪(1903-1960年)名祖干,潍县城里人,清闽浙总督刘鸿翱五世孙。1923年在济南山东公立农业专科学校本科毕业后,曾在省第一职业学校等处任教员,黄县建设局课长、北平地坛河北第四农场场长、即墨县教育局长,日军占领潍县后,曾任日伪潍县县公署教育科长,1940年随常之英调日伪莱潍道尹公署任督学。
  刘逊聪是地道的潍县人,也是最了解县志局当年编纂底细的,因为副总纂刘金第是其本族长辈。但当时陈蜚声、刘金第、丁锡田都不在潍县,要找到底稿很难。事也凑巧,丁锡田正从北京回潍小住,既是乡亲又是学友的刘逊聪紧跟着登门拜访,讲明了道尹常之英要出书的原委和意图。当此特殊时刻,丁锡田先生万般无奈,只好将当年县志编纂经过,一一讲明,并将未刊行的底稿交出。至此,原县志底稿大部分有了着落。缺失的也不过十之一二了。
  而后,刘逊聪聘请王信臣、丁次萱、陈孟吾等,对已经到手的文稿,历时一年分行校阅、整理。刘逊聪在该书的《跋》中提到,在整理过程中,“艺文志”里的文学底稿丢失的部分,是从残稿中找到的,“人物志”里的寿母、贤妇、才女等篇也失而复得。1941年春,丁锡田又从北平寄来了他所撰写的“杂稽”一卷。在对《潍县志》所有稿件校阅完成后,还就出版问题,征求了当时的乡绅名流如陈启之、毛采臣、郭雨若、陈紫绂、毛寄尘、于均生、田泮生、张养田、丁献之等诸位的意见(实则是以道尹公署的名义,温和地强迫同意),而后付梓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