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推动文化大发展
 
标题导航
“孝”字就是俺村的名片
趣味运动会让学生爱上体育
2011年11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字就是俺村的名片
◎青州弥河镇张家洼村推行孝文化已八年 ◎各项村规民约让全村家庭和谐邻里和睦
  12岁的张瑜放学后回家先给爷爷奶奶按摩捶背。



  “老人在村里住正房,儿女每年给老人400斤小麦、50斤玉米、20斤大豆,每月还给养老钱100元……”若是做不到,每年年底的“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就可能落空。这是记者近日在青州市弥河镇张家洼村看到的村规民约。“我们在村里推行孝文化已经八年了,孝文化成了村里的一张特色名片。”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护笑着对记者说。

到处都是“孝”标语
  11月14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青州市西南部山区的弥河镇张家洼村,这里村容村貌整洁有序,而最醒目的就是街巷两边粉刷的“不孝敬老人者不可交”、“百善孝为先”、“老人住正房,美德大发扬,老人住差房,儿女脸无光”等大红标语,村里的小巷全部用“孝顺”“和顺”“和谐”等命名挂牌,很有特色。
  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护告诉记者,过去张家洼村是个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落后村,邻里纠纷不断,不孝敬老人的现象普遍存在。自从2003年开始提出“以孝治村”,如今张家洼村变了个样:家家子女孝顺,户户尊老爱幼,邻里互帮互让,全村350口人拧成一股绳,村里的各项工作也都好干了。

  “好婆媳”上了挂历
  记者在张家洼村葛凤琴家里看到,她家客厅最显眼的墙上挂着一幅挂历,上面印着葛凤琴和村里所有“好媳妇”的名字。“村里每年都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村里的‘好媳妇’、‘好婆婆’,并把她们的名字印在挂历上,每户一本,因此‘好媳妇’、‘好婆婆’成了张家洼女性村民的最高荣誉。”葛凤琴说。
  “我在家住正房,儿女每年给我400斤小麦、50斤玉米、20斤大豆,每月还给我养老钱100元、5斤食用油,我过生日儿女送上鸡蛋、蛋糕、感恩钱……缺少任何一项,村里都张榜公开批评子女。”82岁的葛玉田对记者说。记者了解到这是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我们有个200分考核办法,如果谁家哪一项做不好,扣了分,谁家年底就评不上‘十星级文明户’,更没有资格评上‘好媳妇’和‘好婆婆’,评不上的就觉得在村里抬不起头。所以大家都很看重这些制度。”张永护说。
  “今年将继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重点将‘孝’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在‘孝’字上做出更多文章来,将孝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张永护向记者表示。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庞志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