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教授京腔京韵中收获快乐 |
◎“潍坊学院戏曲协会”成员大多数为退休老教授 ◎对京剧痴迷的他们,每周都会聚到一起交流学习 |
|
|
潍坊学院戏曲协会的成员正在演唱京剧。 |
|

|
|
他们曾经是教育战线上的佼佼者,他们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他们每个星期都在固定的时间里聚集在一起,“研究”京剧;不论刮风下雨,他们总痴迷于京腔那抑扬顿挫间……在我市有一个戏曲协会,里面的成员大多是退休的老教授,几年来,这个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收获着快乐。11月23日,记者采访了这个“老教授京剧团”。 成员已有二十多人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联东吴灭曹威鼎足三分。”在高新区潍大花园小区老年活动中心三楼的戏曲活动室,伴随着抑扬顿挫的京胡声,一位老人将京剧《空城计》选段中的主角诸葛亮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周围的观众如痴如醉,沉浸在其中。 表演者名叫刘法勤,今年64岁,虽然刚刚接触京剧不到3年时间,但是对于老生唱腔已经拿捏的很是到位。退休前,刘法勤是潍坊学院的教授,“年轻时,我喜欢打篮球和长跑体育活动,退休后体力不行了,就来老年活动室打打乒乓球,后来被同在老年活动室演唱京剧的票友们吸引了过来。虽然现在水平比不上老票友们,但也能唱上几段了。”刘法勤说道。在刘教授的影响下,他以前的一些学生也迷上了京剧,时常来找刘教授“切磋切磋”。 在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专程从安丘赶来的京剧票友韩翠华女士,“我早就听说潍坊学院有一帮由退休老教授组成的戏曲协会,水平还挺高,这不今天专程赶来看看,想和这些票友们在一起互相交流一下。”韩翠华对记者说。 2005年潍坊学院戏曲协会成立到现在的6年时间里,从刚开始的五六个人到现在的20多人,戏曲协会的人员数量不断壮大,陆续有十多名退休前担任教授、讲师的老教师加入了进来。每周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他们都会聚集在老年活动中心3楼练习京剧。 伴奏京胡自己制作 在这个戏曲协会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年事已高,但是唱起京剧来却是有板有眼,他就是77岁的退休老干部戴顺之老人。从戏曲协会成立之初老人就在这里学习京剧,“原来我平常走几步路就觉得胸口闷得慌,没想到坚持唱了几年京剧后,身体顺畅了不少,现在每个星期都盼着快到星期三和星期六,能来唱上两嗓子。”老人开心的对记者说道。 在活动室内,戏曲协会伴奏团的京胡伴奏身旁整齐摆放的一排京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经过交谈得知,京胡伴奏名叫张新明,是潍坊学院的老干部,也是这个戏曲协会的创始人之一。说起自己的京胡伴奏“生涯”,张新明笑侃到:“从小时候就很喜欢京剧,但是由于自己的天分不足,唱歌都跑调,这不慢慢的转移到伴奏上。我现在用的京胡都是自己制作的,质量不比市场上卖的差。” 据张新明介绍,他从几年前就开始自己制作京胡,竹竿、马尾等材料都是自己从网上买的,现在一年能做二十多把京胡。每次来戏曲协会活动时,他都会带四五把京胡,根据演唱角色的不同进行选择。 协会还是学习平台 在这个戏曲协会里,不但有退休多年的老年人,还有不少热爱京剧的“年轻人”,王健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潍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作,今年虽然已经50多岁,但在这个协会里还算是个年轻的。“只要我有时间,我就会过来和这些老前辈一起活动活动,唱上几句,空闲里还可以请教他们一些以前授课和管理工作上的经验。这个协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还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真算是一举两得。”王健对记者说。 现在来这个协会学唱京剧的人越来越多,有了共同的爱好,慢慢地都成了一家人。“退休了憋在家里时间都浪费了,不如出来和大家一起唱唱京剧。有时候为了一个声调的高低,一句念白的发音,大家都会讨论半天,就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候。以前暑假寒假的时候我们也经常到市区与其他京剧票友相互交流和演出,受到市民的欢迎。热爱京剧的朋友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加入我们协会。让我们一起把这个国粹传承下去。”张新明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