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超 我们也要体谅一下他的“苦衷”:捅出这么大个娄子,当然就要有人负责了,不但前途无光,要是深查下去或许还有蹲苦牢的危险。而前辈们都在事故之后把“老天爷”、“临时工”赖了好多回了,公众的眼睛都被炼得雪亮雪亮的,现在再搬出来恐怕没人信了,于是只好推陈出新,搞出这么个“有技术含量”的解答了。 12月5日,安徽合肥一在建高架桥脚手架坍塌致工人受伤。官方称是安排好的破坏性试验,此前已通知工人不上工,意外是临时钢梁超负荷预压实验导致,只有1人受伤,但工人声称至少有6人受伤,此前未收到不上工通知,而医院证实有6名在这次事故中受伤工人被送到医院。 (本报今日A26版) 出了事故,我们听多了“天气惹得”、“临时工干的”这类解释,现在突然冒出这么一个“有技术含量”的词来,还真是让人一头雾水。笔者立刻查找了对这个“破坏性实验”的解释:按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对产品或零件进行直到破坏为止的试验。而据专家介绍,在工程建设中,做“破坏性实验”是必需的。看来,“破坏性实验”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可问题是这次坍塌是计划中的实验吗? 倘若是在做实验而且还是具有破坏性的,事先必定做好充足准备,划出安全区域,采取好防范措施的。官方也一直宣称,实验之前已给工人下达了通知,拉起了警戒线。可是看看受伤工人对事故的回忆吧:“当时在加固螺丝……我们在下边的时候,上面有点晃动,我们以为有人在上面,就听着哗啦哗啦的,然后全部都歪倒下来了……当时就砸晕了,我反应过来,就爬出来了”。 如此场景,哪像是一次计划好的实验?种种迹象表明,在大桥坍塌的时候,工人们根本就是在毫无防范、一如往日地工作。官方口中的那个所谓的“实验通知”,根本就没通知到生产一线的工人。 况且,实验应该是在建设之前做的,可按现场照片来看,大桥已经施工了一段时间,工地雏形也已经具备。把已经建了半拉子的大桥拆掉做实验,这不是违背常理,造成资源浪费吗? 另外,医院里明明躺着6名受伤的工人,且3人伤势较重,而大桥的项目负责人却称此次“试验”造成1名工人受到轻微擦伤……这种连三岁小孩都觉得不合情理的解释,都能堂而皇之地摆到台面上来说,这位项目负责人不管是幽默感还是脸皮的厚度都堪称一绝。 出事后,能给出这么个“有技术含量”的解释,我们也要体谅一下他的“苦衷”:捅出这么大个娄子,当然就要有人负责了,不但前途无光,要是深查下去或许还有蹲苦牢的危险。而前辈们都在事故之后把“老天爷”、“临时工”赖了好多回了,公众的眼睛都被炼得雪亮雪亮的,现在再搬出来恐怕没人信了,于是只好推陈出新,搞出这么个“有技术含量”的解答了。 孰不知,公众不但眼睛雪亮,心中也已炼得似明镜了。这些混淆视听的解释简直就是在侮辱公众的智商。有关部门、单位还是把这份出了事故后编造漂亮理由的聪明才智,用在事故预防上,这对自己、对社会都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