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潍坊籍古代画家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张择端留下的那是“神品”
2011年12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择端留下的那是“神品”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张择端(1085-1145),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他是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北宋皇家翰林图画院专职画家,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河两岸物阜民丰、兴旺繁荣的景象,栩栩如生地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题跋鉴赏者绵绵不绝,且异口同声称之为“神品”、“千古之大观,人间之异宝”。
即使只有一个张择端,也够潍坊人自豪的
  即使没有李成、燕肃,没有古代“潍坊画群”的其他画家,只有张择端,也就够潍坊人自豪的了。毕竟,中国只有一个张择端,只有一幅《清明上河图》,就像只有一个晏子、一个郑玄、一个贾思勰一样,都是潍坊人。
  潍坊的画家,无论古代还是现当代,论业内影响,李成最大,无人能比;论社会名气,张择端最大,也无人能比。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李成的作品基本属于艺术圈内的文人画,而张择端则画了一幅世俗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好比如今乐坛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
  不知道是不是“美术特长生”,但张择端确实从少年时就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经常临摹私塾老师家里的藏画。后来,他成了“西漂一族”,到了河南的京城汴京学习绘画,专门钻研“界画”。
  所谓“界画”,就是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用界笔直尺划线的绘画,也叫“宫室”、“屋木”。这种画与文人画区别较大,貌似规矩有余,挥洒不足;精致有余,性情不足。后来,张择端被选拔到事业单位编制的皇家翰林图画院,成了宋徽宗朝廷的专职宫廷画师。
《清明上河图》匠心独具,达到风俗画巅峰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北宋,起了新的变化,风俗画、历史画有了全新的发展。宋朝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泛,涉及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达到风俗画巅峰的,便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横览长卷,525厘米长,25厘米宽,主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细一数,画中有:官府宅第、酒肆茶楼30多栋,大小舟船20多艘,车、轿20多台,骡马牛驴200多匹,社会各阶层的男女老幼2012人。
  画面从京城东郊开始,先是郊外的田野。一队驮着货物的驴子,从远处沿着宁静的小溪向汴河走来。渐渐有村落出现,道路逐渐宽广,成了收费万年不变的一级公路。冒出新芽的柳林丛中,周末下乡郊游的人回来了,男主人骑着马,女主人乘着轿,轿子顶上还插着新折的柳枝,属于典型的“破坏环境”。
  画面沿汴河渐渐展宽,由村落而至城关。临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餐馆、小店。河边停泊着一条小货船,老板正在岸上指挥着搬运货物。
  再向西去,便接近虹桥了,河边停靠着许多大货船,有的在装卸货物,有的准备从桥下通过。一组纤夫正拉着大船缓慢行进。有条大船已经行进到桥下,桥下水流湍急,桅杆已经放倒,水手们正在紧张地与急流搏斗。对岸近处停泊的大船顶棚上,有两个闲人在指指点点,没有见义勇为的意思。另一条大船已安全通过,从桥西露出船身,船头上的人神色安然。虹桥上挤满了人群,凭栏围观这紧张的过桥场面。
  再向西去,汴河转弯出了画面。经过两个十字街口,出现了护城河,河上有桥,有人在桥上凭栏眺望,过桥是高大的城门楼。进城后,街道更加整齐,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称为“正店”的高大酒楼,彩门面向大街,酒幌子在空中飘扬,达官贵人出出进进。
  大幅广告招牌“久住王员外家”竖立在屋顶上。十字路口的北面,坐北朝南开了一家大锦帛铺,有一些顾客在店内挑选缎匹。
  南面街口上,有写着“解”字的幌子,许多人围坐在一起,议论着最近暴跌的股市。檀香店、药材店、肉店、杂货店、饮食店,各种食品摊都面向大街开门摆设。大街上行人很多,有骑马、乘轿的,有推车、挑担的,有赶车……从身份上看,有官员、商贩,有车夫、轿夫,有工匠、和尚道士,还有带小孩玩儿的老人,各色人等,熙熙攘攘。
  从构图上看,把一幅特大画卷分成了郊外、河上、城内三大部分,每部分突出一个中心,每个中心由几小组景物组成,各组各部分前后连贯,一气呵成,毫无割裂、游离之感。这是一幅构思巧妙、匠心独具,技法高超、笔墨传神,堪称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代表了宋代风俗画发展的高度水平。
五入宫廷四被盗,《清明上河图》历尽劫难
  《清明上河图》一出,影响甚大,一时为之洛阳纸贵。南宋时,在首都临安城的杂货铺中,并不高明的仿作,也卖到了一两银子。问世后的800多年,《清明上河图》曾被无数收藏家、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5次进入宫廷,4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被选入宫廷、藏于内府,不久汴京被金人占据,《清明上河图》流藏北方。1524年(明朝嘉靖三年)被兵部尚书陆完收藏,陆完死后,其儿子急于用钱,卖给了江南巨富顾鼎臣,后被权奸严嵩父子强行索去。严嵩被抄家后,《清明上河图》收入皇宫收藏。
  到了清朝,又先后被进士陆费墀、毕沅购得。毕沅又被抄家,《清明上河图》被清宫珍藏。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将《清明上河图》先带到天津租界,又带到长春藏于伪皇宫之内。日寇投降后,伪满洲国作鸟兽散,《清明上河图》又流散到民间,后来先被收入东北博物馆,后调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革”时期,还被林彪的“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强行“借”出据为己有……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是“神品”
  《清明上河图》上目前可知的至少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除金朝人张著的题跋称《清明上河图》为“神品”外,历代题跋鉴赏者绵绵不绝。
  宋徽宗赵佶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并钤上了双龙小印(今佚)。
  题诗:金朝郾城县令张公药3首,著作郎郦权3首、王磵(jiàn)2首、张世积2首。其中,张世积诗曰:“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
  元朝人刘汉题跋:“……名笔也。笔意精妙,故自宜入神品。”
  明朝支持张居正改革的太监冯保题跋:“……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宝……”。
  明朝大臣邵宝题跋:“千古之大观,人间之异宝。”
《宣和画谱》不见张择端
  关于张择端的生平事迹,正史无记载,后人所知甚少。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与张择端年代相隔不远,金朝北京人,担任“监御府书画”的张著,在《清明上河图》上的题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1186年)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
  正史无记载尚可理解,奇怪的是《宣和画谱》上也不见他的名字。对此,后人有种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张择端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较晚,编纂《宣和画谱》时,他还没突出成就。画完《清明上河图》时,《宣和画谱》已经编完了。另一说法是,具体主持编纂《宣和画谱》的蔡京,有意把他排除在外。宋徽宗既是书画大家,又是当朝皇帝,不好过高评价张择端,就像《宣和书谱》没有列入书法大家苏轼、黄庭坚一样。这种观点似乎更可信一些。以蔡京的为人,只要宋徽宗没明确安排,他才不会去得罪主要领导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