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小伙替爷爷圆了归乡梦 |
◎朱利安的祖父刘德业当年下南洋,因战乱无法回国定居利物浦 ◎为帮祖父找到故土,他来中国辗转多地,最终找到昌邑的老家 |
|
28岁的英国小伙朱利安,凭着祖父1937的一张护照,不远万里从英国来到中国,辗转天津、青岛等地,历时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踏上了祖父的故土昌邑,见到了村中的亲人。虽然只有1/4的中国血统,也不会说中文,但是故乡的亲人和帮他寻亲的热心人让他深深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12月11日,这位英国小伙就要返程,他的眼神中闪现出丝丝的不舍。去内蒙古看姑姑,回故乡昌邑教英语,一系列“疯狂”的想法在他的脑中闪现。昌邑,已经成了他离不开的地方。 缘起 替过世祖父了遗愿 12月11日下午2时,见到朱利安时,可能是语言不通,他只是简单地跟记者点了一下头,等记者用英文向他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他才羞涩地用英语跟记者打招呼。今年28岁的朱利安家住英国利物浦,是利物浦大学历史系的毕业生,他告诉记者,对于中国的印象,他只是停留在一些导游书上的介绍,对中国文化知道得少之又少,而这次到中国的寻亲之旅,让他对中国有了颠覆性的印象。 朱利安告诉记者,家里的成员除了祖父是中国人,其余的全都是英国人,他的大伯有着黑头发和黑眼睛,父亲并没有显示出混血中国人的特质,而到了他这一辈,只有1/4中国血统的朱利安已经全然找不出中国人的印迹。虽然朱利安未出世的时候祖父就已经过世,但是曾经听姑姑说起祖父的往事,他决定一定要帮祖父找到故土,了却他的遗憾。 朱利安说,他在祖父遗物中找到一个信封和两张英国商船的船员证。信封上用繁体中文写着:中国山东省昌邑县西乡永安区侯富庄村刘德彰收。朱利安的祖父刘德业是家中唯一可以读写中文的人,这个信封很可能是刘德业未寄出或是被退回的家信。而从收信人“刘德彰”这个名字来看,此人很可能是刘德业的兄弟。由于朱利安和家人都不认识中文,因此他们一直没注意到这个信封上提供的关于刘德业身世的线索,直到天津《渤海早报》的记者发现了这个信息。 过程 寻亲之路扑朔迷离 朱利安的姑姑曾经告诉他,刘德业可能出生在山东,也可能出生在天津,或者曾经在天津工作生活过,因此朱利安把来中国的第一站定在了天津。 “由于寻找的范围实在太大,找不到任何信息,只能拿着一摞爷爷的资料在宾馆里翻来翻去,想找到点线索。”朱利安告诉记者,后来宾馆服务员发现了这个奇怪的人,看样子非常无助。由于语言交流障碍,朱利安困难地道出了自己寻亲的心愿,该服务员当即联系了天津《渤海早报》的记者。 朱利安提供给天津当地记者一份由当时青岛政府颁发给刘德业的护照,籍贯一栏填写为“山东昌邑”,而护照颁发时间是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4月23日。后来,《渤海早报》刊登了“英国小伙找老家”的消息,昌邑之窗网站工作人员无意在网上发现并转载了这篇文章,于是,热心的昌邑网友展开了搜索昌邑刘氏的行动,并纷纷给网站留言。 “后来,昌邑电视台360节目组张广松主任看到报道后,与天津《渤海早报》取得联系,又进一步找到朱利安所带资料中的详细信息,发现他的祖籍村庄有可能是昌邑都昌街道双台社区西侯富庄村。”昌邑之窗网站站长、昌邑义工联合会主席李发宁说,而此时网友发来从网上搜到的刘德业资料上的村庄信息,与他们找到的村庄吻合。 “后来经过对村子族谱和家堂上的信息核对,确认刘德业就是西侯富庄村人。”李发宁说,他们来到西侯富庄村时,遇到一名叫刘建邦的老人,老人说出了一句令他们惊喜万分的话:刘德彰按辈分是我的爷爷。随后,老人带着记者回到家里,拿出了“家堂”(类似于家谱,当地人春节时会将它拿出来供奉先祖),上面果然找到了“海长子德彰”的字样。 “德彰和德业是亲兄弟,德业早就远赴海外,走了就没回来。”李发宁说,刘建邦老人说到这里,声音变得哽咽。据了解,刘德彰这一代兄妹三人,大哥刘德彰没有成家,也没有任何子女,弟弟刘德业远赴英国后失去联系,最小的妹妹刘月芳后来到内蒙古生活,有一个女儿叫唐秀花,但是从来没有回过昌邑。刘建邦老人在听说刘氏这一支上竟然在英国还有后人,十分激动。 归根 故乡亲人似曾相识 李发宁说,他们立即和《渤海早报》的记者取得联系,及时把好消息通知给朱利安。而此时朱利安签证已经到期,正准备带着失望回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非常激动,马上在中国香港办理了签证延期手续飞回北京,又转机飞向潍坊。 12月8日早上,朱利安正式踏上故土昌邑都昌街道西侯富庄村。车子拐进村口,远远就看到挂在村路上的中英文版“欢迎朱利安回家寻根”的红色横幅。“我用英文读了一遍,这感觉非常熟悉,梦里像是曾经见过这个场景。”朱利安告诉记者,乡亲们的欢迎让他顿时热泪盈眶。伴着鹅毛大雪,在鞭炮和锣鼓声中,朱利安走进村子,拥抱每一个张开双臂迎接他的乡亲,并根据翻译的辈分提示,认真地用中文说叔叔好、哥哥好。近一个世纪的思念,终于实现了骨血相拥。 朱利安随族人走进一户户乡亲家,看族谱、数家堂,找到家堂上已经过世的爷爷亲兄弟的名字。“族中长辈给我讲爷爷跑船往海外运丝绸的故事,讲爷爷定居英国前和家里的书信来往,讲爷爷少年时和村里孩子们玩耍的情景,这些都好像在我的梦里出现过。”朱利安告诉记者。 吃过午饭,朱利安随族人去祖坟前祭祖,临走时,他从祖坟旁边挖了一把土,他说要把土带回利物浦,撒到爷爷墓前,让爷爷拥抱故土,以弥补老人生前的遗憾。 下午,朱利安要离开村子了,他挨个和族人拥抱,并不断地复述一定还要再回来看望大家,要带英国的家人一起回来。“家乡很可爱,我爱上了家乡,如果可能,我想在家乡教英语,想用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深入了解故乡。我回去后将立即和女朋友商量,当然这也只是可能,但这是我的心愿。” 学历史专业的朱利安对昌邑的丝绸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昌邑作协主席姚凤霄获悉后,当即赠送给他《风雨南洋》和《下南洋》两本关于昌邑丝绸的文学作品,并对他说:“你爷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丝绸之路的真实史志。” 心愿 想和中国亲人过圣诞 李发宁告诉记者,当日朱利安在故乡西侯富庄村吃中午饭的时候,曾接到来自内蒙古的姑姑唐秀花打来的电话。唐秀花在电话中说,她迫切想见朱利安,希望朱利安可以直接从昌邑到内蒙古,自己会去齐齐哈尔的机场接他。朱利安和她约定在中国停留的剩下日子里,要尽最大可能见一见。 朱利安表示,他非常希望能到内蒙古去看望唐秀花这位姑姑,但是由于语言不通,那边也找不到合适的翻译,他非常纠结。“我想和他们一起过圣诞节,和故乡的亲人一起过圣诞节一定非常有趣,可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朱利安眼神里流露出期望。
◎简介 朱利安祖父刘德业 民国年代,昌邑一位叫刘德业的小伙子扛着家乡的丝绸到青岛的商船上跑南洋。1937年青岛市政府颁发给刘德业一张写着籍贯“山东昌邑”的护照。他跟随商船从青岛来到新加坡,又从新加坡到了当时的英属印度。1939年他办理了一张从加尔各答经由中国香港返回中国的签证,估计是为了回乡筹集丝绸货源。后来刘德业随船队拓展的丝绸之路越来越远,从英属印度开到了英国本土。但却因为国内战乱,无法回国,丝绸卖完后,刘德业和同船的老乡们没有货源了,最后他们选择了在英国的商船上做水手。 刘德业在英国利物浦生育有8个子女,迫于当时国内的状况,无法返回祖国。但是他总惦记着地球对面的故乡,遗憾的是还未等国内改革开放,刘德业撒手离世。其孙辈朱利安总是听姑姑念叨爷爷生前的故事,为了实现先辈的夙愿,他带上姑姑交给他的有关爷爷的证件资料,踏上寻亲之路。 文/图 本报记者 吴琼 齐文 孙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