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青岛12月11日电 我国大洋科考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历时369天,航行64162海里,圆满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于11日上午返回青岛。 “大洋一号”此次执行我国大洋第22航次环球科考任务,2010年12月8日于广州起航,经历9个航段,调查区域涉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三大洋。 第22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此次大洋环球科考开展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深海环境、深海生物基因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是一个高度综合性的大洋调查航次,具有目标区多、空间跨度大、时间长、高新尖设备储备应用多等特点,各航段均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 尤其是,此次大洋科学考察发现了16处海底热液区,南大西洋5个,东太平洋11个;其中在南大西洋发现的一处热液区是目前世界在南大西洋洋中脊发现的最南端热液区,并首次在南大西洋捕获了疑似新物种深海鱼和大量盲虾等热液生物,对热液区生态学研究意义重大。 其中,科考人员在西南印度洋我国首次布放深海综合锚系浮标观测系统,中深孔岩芯取样钻机试用成功,无人缆控潜水器和深海声学深拖等新技术装备也得到成功应用。同时,科考人员观察到海虾、海蟹、海葵、管状蠕虫等热液生物,并一次获得200多只热液盲虾,是获取极端环境生物样品种类、数量之最。 作为中国开展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自1995年开始执行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调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