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密人有了自己的方言志 |
◎中专教师姚增锦研究高密方言21年,专著日前出版 ◎内容突出高密地方特色,6600多词条当地人耳熟能详 |
|
|
姚增锦正在翻阅自己的著作《高密方言志》。 |
|

|
|
日前,高密中专教师姚增锦编著的《高密方言志》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填补了高密本土方言文化研究的空白。12月11日,记者采访了姚增锦。回忆起21年来潜心研究家乡方言,如今著作终于出版的曲折经历,他感慨道:“终于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
听从教授建议 决心编写专著 今年55岁的姚增锦是高密市密水街道人,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他总爱将高密方言和普通话作比较,慢慢地对研究方言产生了兴趣。如今,他已是高密中专一名教师。 1986年,姚增锦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在自学的过程中,他对语音学和语言学情有独钟。1990年,他开始专门研究高密方言。1992年,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要写论文,他选择了《当地人如何学好普通话》的题目。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对高密方言的执著,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严格的答辩。这次成功的论文答辩,引起了语言学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董绍克先生的注意,邀请他参加当时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社科项目《山东方言词典》的编写工作。 事后,董教授多次建议姚增锦编写一部高密方言专著。姚增锦认为,方言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前人对高密方言整理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空白,自己祖辈居住高密农村,自小受高密方言的耳濡目染,接受了董教授的建议。 访问两百老人 掌握六千词汇 于是,从1993年到1997年,在教学之余,姚增锦开始对高密方言的调查、搜集和挖掘工作,访问了高密不同地域的60岁以上的老人不下200多人次,并随时留意积累周围人说话中的语言现象,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努力,他调查出高密方言词汇3000多条,并全部作了注释。 1997年,姚增锦参加编写的《山东方言词典》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编写词典的过程中,他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同时也坚定了他在高密方言领域建树一番的信心,决定编纂出版《高密方言志》。经过几年的创作,2004年,姚增锦创作完成了该书的初稿。受出版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当时该书迟迟未能出版,他便趁此机会对书稿进行修订完善。此后的六年中,姚增锦继续深入地搜集方言词语,使词条增加到6600余条。同事刘学农协助他调查了大量的高密方言资料,两人同心协力,数易其稿。2009年,高密市教育局提出了“教育文化管理”理念,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对优秀作品,在出版过程中予以资助,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姚增锦今年顺利申请到了书号,该书得以出版。 突出高密特点 内容雅俗共赏 《高密方言志》全书34万字,分为总论、语音、词语、语法、记音材料五章。姚增锦告诉记者,高密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具有胶辽官话中胶东半岛和潍坊地区两方言的过渡特点,情况比较复杂,内部也有差异。 本书在体例上除照顾一般方言志书的特点外,在内容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就高密方言特点写高密方言”,力求将本书写得既准确深刻又较有特色,尽量反映出高密方言的实际面貌、特征及其内部规律。而全书又以大多数高密人喜闻乐见的词语为主,6600余词条占总字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不但符合高密方言的特点,同时也显示了高密方言文化的某些特色。如称蝉的幼虫为“借柳鬼儿”,嘲笑人傻称“痴巴”、“嘲巴”,称高粱为“胡秫”,称醋为“忌讳”等;再如多义词“低”,就包含“倒霉、不受欢迎的人、应该、令人厌恶”等多种词义。该书雅俗共赏,既可以面对广大高密市民,也可以为语言学者或后人提供研究高密方言的依据。 文/图 本报记者 刘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