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保障房咋成了没人管的野孩子
科研“亚腐败”同样不可小觑
建“四不像”英语城不如开发本地特色
2011年12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亚腐败”同样不可小觑
邓海建



  “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人群。”北京市一位检察官日前发出警示。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本报今日A22版)
  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腐败现象,与公权寻租并无二样,无非是权力大了、与钱打交道多了,偏偏监管制度又松松垮垮,教授非圣人,贪欲一触即发。论说其原因,无非是两个层面:一是科研项目管理立法滞后,尽管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较为健全,但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等方面,还缺乏一部系统的法律;二是高校等单位尽管财务制度较为健全规范,但在执行监督环节非常脆弱,加之外部监督对“象牙塔”存在“天然干净”的幻想。
  有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人,居世界第二位。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加之每年递增的巨额科研支出——要保证其健康发展、有序运转,确实需要一套过硬的管理制度。因此,尽管眼下还很难界定“什么是纵向课题,什么是横向课题,如何提成与报销”等诸多细节,但一旦相关制度能厘清诸多乱象,科研腐败还不算特别难坐实的事情。
  同样不可小觑的,是科研“亚腐败”。这是一种科研寄生现象,说腐败吧,似乎不够格,说不是腐败吧,又确实稽费纳税人的财政。譬如近年来,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极端的例子,还有“三年发了273篇学术论文”的“教授超人”。拿项目、跑课题、出论文,速度很快,数字很夸张,看起来也是很有“成果”的事情,但仔细挤一挤,又全是水份,甚至隔三差五就冒出“过度引用”等心照不宣的传闻。学术山寨化、科研泡沫化,虽然没有将钱直接揣进私人的腰包,却在迎来送往中享受了科研的份额,这样的“科研亚腐败”,查起来更困难,却偏偏遗祸无穷:因其损毁的不只是看得见的那点经费,更重要的是,直接带坏了学术圈内踏实的风气。
  教授老板、科研富翁,在没有发明与发现的背景下,不过是财政套现的挪移法术罢了。科研腐败要查处,亚腐败之泛滥更值得警惕。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