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2月5日,延安各界两万多军民聚会,举行春节联欢活动。潍县人、鲁迅艺术学院教师王大化和学生李波排练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首次公开演出,引起巨大轰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坐在长板凳上与大家一起观看。演出结束,毛泽东握着王大化的手直夸:“你演得真好!谢谢你。”剧中的王大化身着黑裤白小褂,腰系紫红色粗羊毛围巾,头上扎条白毛巾,肩扛锄头,且唱且舞,成了边区老百姓的最爱。看过鲁艺秧歌队演出后,人们再去看时,不说去看秧歌,而是直接说“看王大化去”。
看完《兄妹开荒》,毛泽东握着王大化的手道谢 “雄鸡雄鸡高呀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躺在热炕上作呀懒虫。扛起锄头上呀上山岗,山岗上好呀么好风光,站得高来看得远,咱们边区到如今成了一个好呀地方……” 1943年2月5日,农历癸未年春节,延安城南门外广场中央,一个英俊朴实的“陕北”小伙儿,一个活泼可爱的“边区”姑娘,边舞边唱。这天,延安各界两万多军民聚会,举行春节联欢活动,同时庆祝中美、中英订立新约,废除近代以来对华不平等条约。鲁迅艺术学院教师王大化、学生李波排练的秧歌剧《兄妹开荒》首次公开演出,引起巨大轰动。 “一座巍巍的人山赫然地从平地竖起”——《兄妹开荒》曲作者安波的回忆,与著名摄影家吴印咸拍摄的现场照片相印证,可以想象当年漫山遍野万千观众齐看演出的壮观场面。 没有布景,没有扩音器,欢快的歌声,随着黄土地上的风一阵阵传扬开来。“一会儿是暴风雨般的掌声,一会儿又是浪潮般的喝彩”。带着春讯但依然冷冽的寒风中,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坐在长板凳上与大家一起观看。 毛泽东看得高兴,回头对朱德说:“这才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嘛!”朱德赞道:“不错,今年的节目与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演出结束,毛泽东握着王大化的手直夸:“你演得真好!谢谢你。” 后来,诗人戈壁舟在《毛主席笑了》一诗中,用朴素的语言记下了当时的情景:“我们给毛主席表演,毛主席亲自到场。大秧歌一完都往下坐,王大化演出《兄妹开荒》。”“哦!毛主席在那边,那边人稠的地方。”“毛主席在笑呵,朝霞般辉煌。” 粉丝带干粮跟着跑,延安出现“王大化牌”肥皂 《兄妹开荒》公演前,并不叫《兄妹开荒》。这部秧歌剧,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生下孩子才起名,后来“小名”又改成了“大名”。 秧歌剧由王大化、李波、路由编剧,安波作曲。剧情源自劳动模范马丕恩和马杏儿父女开荒的故事,主人公由现实中的父女改为兄妹。因当地男孩子通常叫娃、小、二疙瘩等,男主角便取名“小二”,直接用了王大化的姓,全名“王小二”,剧名就叫《王小二开荒》。 哥哥王小二在山上开荒,妹妹上山送饭。王小二为逗妹妹假装睡觉,妹妹误以为哥哥是个大懒汉,生气不给他饭吃。王小二见妹妹生气,又忙着去解释。剧情表现的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主角是边区的青年农民,形式采用了当地的秧歌舞,歌词大量运用了地方方言,有歌有舞,有说有唱,诙谐幽默,加上王大化和李波惟妙惟肖、出神入化的表演,这部只有20分钟的秧歌短剧演到了老百姓的心窝窝里。 “把老百姓的事儿都编成戏了。种地人也上了戏台,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事……”李波回忆,当时有人问看了什么戏,一些老百姓就说是“兄妹开荒”,没有人说“王小二开荒”。后来演出报幕时,就直接改成了《兄妹开荒》。 《兄妹开荒》首演轰动,一传十,十传百,只要有鲁艺秧歌队演出,当地老百姓就打听着去看。许多群众跟着王大化他们,他们演几场就看几场,有的干脆带上干粮跟着走。一直跟到他们演出结束回到学校,眼看着队伍进了校门,这些忠实的“粉丝”,才恋恋不舍地折返回家。 1943年整个一个春季,王大化他们每天早上化好妆出发,巡回部队、学校、医院、乡村演出,有时一天要走三四十里路,连赶三四个地方演出。 剧中的王大化身着黑裤白小褂,腰系紫红色粗羊毛围巾,头上扎条白毛巾,肩扛锄头,且唱且舞,成了边区老百姓的最爱。看过鲁艺秧歌队演出的再去看时,不说去看秧歌,而是直接说“看王大化去”。 “我们演出走到哪里,老乡就端出自己制的米酒给我们喝。有一次,在中央党校,有几个炊事员看了我们的演出非常感动,把自己在工作中获得的奖品两双袜子、两条毛巾、两块肥皂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和大化。当我们接过这些珍贵的礼物时,大化和我都感动得哭了。”这感人的一幕,几十年后李波仍然难以忘怀。 在延安,王大化成了大家公认的明星。不久,延安市场上出现的“王大化牌”肥皂、“王大化牌”香烟,成为群众喜爱的抢手货。1944年冬,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王大化被推选为甲等文教英雄。 ◎相关链接 标志新秧歌剧诞生 《兄妹开荒》成经典 《兄妹开荒》公演后,一时风靡延安。著名诗人、原中宣部副部长、当时在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贺敬之感叹:“从秧歌发展到秧歌剧、到新秧歌剧,这是王大化的贡献。我是学文学的,当时我被大化的表演吸引了、迷醉了。谁能想到,秦腔、迷糊调能唱出这么一番新天地来呀!” 194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兄妹开荒》剧本和乐谱,并发表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赞扬《兄妹开荒》是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 《兄妹开荒》很快从延安传遍全国解放区,甚至流传到国统区。《兄妹开荒》成为解放区文艺宣传的保留节目,伴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进程演遍大江南北。其间,仅《兄妹开荒》的单行本,就出版了10多个版本。 此后60多载,《兄妹开荒》传唱不衰,直到现在,有关民族经典歌曲的磁带、光碟中,依然有《兄妹开荒》的曲目。 有关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秧歌短剧进行研究和评价: “《兄妹开荒》是秧歌运动中涌现的第一个典范作品”,她是“革命文艺发展史上的拓荒之作”,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兄妹开荒》创作和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新秧歌剧的正式诞生,并由此带动和促进延安新秧歌运动的蓬勃发展。” “《兄妹开荒》使小型秧歌剧在整个中国文坛上作为一个新剧种、一种新文学体裁,从此确立了不朽的历史地位。” “她诚然不是伟大的作品,但她是一个纪念碑。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出现了旧形式和新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品”,她“为新歌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的确,《兄妹开荒》开先河、打基础,很快催生了王大化参与创作并执导的又一部经典之作——大型歌剧《白毛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