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兄妹开荒》出台前,王大化和李波排演了秧歌舞《拥军花鼓》。《拥军花鼓》利用民间的“黄羊调”,配上时兴的新鲜词儿,这种在延安从来没有见过的新秧歌,给解放区的军民带来了惊喜,由此一炮走红。然而,延安的秧歌队初建时,很多节目都是“拿来主义”。新排的秧歌等节目,一般都有几个丑角。演出《拥军花鼓》时,李波是村姑打扮,王大化是小丑装。周恩来观看演出后,给予赞扬的同时,又语重心长地告诉王大化,在演出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艺术质量,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和有损劳动人民形象的地方去掉,“要看到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丑化他们”。
风沙中看《拥军花鼓》,毛泽东扒开口罩哈哈大笑 《兄妹开荒》出台前,为配合拥政爱民活动的开展,王大化和李波借鉴陕北民间秧歌的形式,排练了秧歌舞《拥军花鼓》。l942年底的一天,鲁艺秧歌队带着新创编的一批节目走出桥儿沟,赶往延安南门外广场。一路上,《拥军花鼓》的曲作者安波心里直打鼓:这样的节目能够有人喜欢吗? 装扮得五彩缤纷的队伍还没到广场,就有不少人陆陆续续跟过来。演出开始,秧歌队周围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外围的观众争先向人群里面挤。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王大化描着白鼻子、白嘴、白眼圈,头顶扎个冲天小辫,与村姑装扮的李波,一个拿面小铜锣,一个拿个小花鼓,边扭边唱,引起观众不断喝彩。 安波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要不是正在演出,安波真想冲上前去,“同那个头顶梳着‘钻天锥’的小弟弟王大化”拥抱,同为秧歌队演出喝彩叫好的观众拥抱。 令李波最难忘的是在枣园的演出。那天,毛泽东身穿一件白布里、灰布面的棉大衣,坐在长板凳上,和其他中央领导一起看鲁艺秧歌队的表演。《拥军花鼓》一亮相,便引起了首长们的极大兴趣。这时忽然起了大风,四周黄土飞扬,演员都成了黄土包。在场上演出的李波发现,“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风。这时,毛主席身边的一个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大白口罩,毛主席马上用手扒拉开,只是兴奋地张着嘴哈哈大笑。” 1942年整风运动前,延安戏剧界存在演大戏、演外国戏的风气,有些人瞧不起秧歌等民间“玩意儿”,认为是粗俗、低级的,上不了大台面。当时身为鲁迅艺术学院朗诵教员、鲁艺实验剧团演员的王大化,亲耳聆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思想很快转变。他立刻放下知识分子和名演员的架子,向群众学习民歌、民间小调,向民间艺人拜师求艺,带头排演了秧歌舞《拥军花鼓》。 “不能丑化劳动人民”,周恩来说得王大化脸发烧 旧瓶装新酒,利用民间的“黄羊调”,配上时兴的新鲜词儿,这种在延安从来没有见过的新秧歌,给解放区的军民带来了惊喜,《拥军花鼓》一炮走红。 “‘马门教授’头上也扎了这么多小辫子,这可是个很大的变化呀!群众是欢迎这个变化的……”周恩来观看演出后,给予王大化的表现极大赞扬。同时,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诉王大化,向民间艺术学习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些旧形式还需要改造,内容变了,形式也要变一变。在演出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艺术质量,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和有损劳动人民形象的地方去掉,“要看到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能丑化他们”。 延安的秧歌队初建时,很多节目都是“拿来主义”,旧形式改换新内容。因此,新排的秧歌等节目,一般都有几个丑角。如大秧歌的领头者是个丑婆子,手里拿着两个大棒槌,耳朵上戴着两个红辣椒当耳环。“推小车”的婆子梳个大翘翘纂,纂上倒插一朵花。演出《拥军花鼓》时,李波是村姑打扮,王大化是小丑装。因主演外国名剧《马门教授》而享名的王大化,敢于“自毁形象”扮丑,确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转变。 周恩来一席话,王大化和李波脸烧得站不住了。他赶忙解开头上扎起的小辫儿,洗了描画得一圈白一圈黑的大花脸。自从周恩来指出这个问题后,延安秧歌中“小丑”的形象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在新年巡演中,鲁艺秧歌队每演完一场赶往下一场的路上,王大化都要根据演出单位的特点,赶编一段新的祝贺词加在前面。上场演出的时候,王大化和李波把路上编好背熟的新词唱出来,因而特别受欢迎。 王大化的积极行动,在秧歌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当时延安中央党校有位首长称赞他是名副其实的“人民演员”。 ◎相关链接 当年“马门教授” 展露戏剧天才 被周恩来称为“马门教授”的王大化,在创作和演出秧歌剧“轰动”前,已是延安知名的戏剧演员。 1939年冬,王大化从重庆来到延安,进入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10月初,中央马列学院决定赶在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节,排演德国作家沃尔沃的多幕话剧《马门教授》。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马列学院院长张闻天非常重视,曾亲阅俄文剧本。王大化担任此剧的舞台设计和主演。 剧中主角马门洛克教授,是一位忠实于科学事业,不愿意过问政治的老科学家。这位杰出的犹太族外科医生认为,纳粹分子即使“不顾大局”,也决不会杀人。当儿子罗尔夫投入反纳粹斗争时,他把儿子赶出家门。他以自己精湛的医术救治了德国法西斯匪徒,最后却被纳粹分子逼死,直到临终前才恍然大悟:“科学也离不开政治。”《马门教授》在当时的苏联,成为畅演不衰的名剧。 21岁的王大化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复杂的角色,他的表演才能得到人们一致赞扬。周恩来观看演出后,为王大化在剧中扮演的马门洛克教授拍手叫好,亲切而又风趣地称他为“咱们的马门教授”。 1941年春,中央组织部调王大化到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担任朗诵教员兼实验剧团演员。此后,王大化参加了《维也纳工人暴动》、《俄罗斯人》、《前线》、《海滨渔夫》、《神手》、《工人之家》等剧的演出,均获大家好评。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除《拥军花鼓》、《兄妹开荒》外,王大化又参加创作并主演了秧歌剧《赵富贵自新》、《张丕模除奸》、《二流子变英雄》,主演了话剧《粮食》、《我们的指挥部》等,创作、导演并演出历史多幕剧《惯匪周子山》,塑造了被特务欺骗又幡然醒悟的赵富贵、除奸英雄张丕模、懒汉变成生产模范的“二流子”、带伤沉着指挥战斗的八路军团政委、优秀的地下党负责人等一批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鲜活人物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