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激愤刻版画 北平遭通缉
2011年12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激愤刻版画 北平遭通缉
  王大化的木刻作品《在战壕里》。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资料照片



  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救国。12月9日,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爆发。16岁的王大化与北平艺文中学高中部的同学一起,加入到浩大的游行队伍中。1936年3月9日,被捕的北平十七中学生郭清在狱中受刑惨死。同学们抬棺游行,队伍游行到长安街,被赶来的军警冲散,54人被捕。得知此消息,悲愤难抑的王大化拿起刻刀,创作了木刻画《抬棺游行》。《抬棺游行》触动了国民党特务敏感的神经,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下令通缉王大化。王大化只好南下,赴南京考入国立戏剧学校。

与同学加入游行队伍,迎着棍棒皮鞭水龙冲上去
  多才多艺的王大化自幼喜欢唱歌、绘画,木刻也一直是他的业余爱好。王大化1919年6月13日出生在潍县东关(今奎文区),1928年随父母移居济南,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实验小学。他的小学同学于增俊记得,王大化“迷恋各种碑文和凤阳花鼓,还对歌唱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在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王大化的第一套木刻作品《呐喊》在杂志上发表。1934年10月,王大化转到北平艺文中学高中部读书,加入平津木刻研究会。
  王大化后来在国立戏剧学校的同学骆文曾回忆说:“不知道他怎么学的版画,也许在家乡潍县受到木版年画影响,特别是线条粗壮的贡笺画的影响。”
  王大化9岁随潍县教育界名流、父亲王象五赴济前,跟母亲生活在同样是潍县名流的姥爷杜佐宸家。造型生动、线条粗犷、风格质朴的潍县木版年画,在王大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
  1935年下半年,日寇发动华北事变,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使得日本帝国主义有恃无恐,得寸进尺,指使汉奸在冀东建立傀儡政权。在严重的中华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救国。
  11月18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委领导下,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
  12月9日,寒风刺骨,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北平数千学生涌上街头,举行抗日救国请愿游行,历史上著名的“一二·九”运动爆发。16岁的王大化与北平艺文中学高中部的同学一起,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加入到浩大的游行队伍中。
  北平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了戒严令,在重要路段,大批警察布岗设哨。王大化随着两千多人的游行队伍冲破军警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请愿。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遭当局拒绝,激愤的学生决定改为示威游行,向天安门进发。一路上,不时有冲出警察包围的学生加入,队伍逐渐扩大到五六千人。当示威游行队伍前锋到达王府井大街时,遭到大批手执木棍、皮鞭、水龙的警察阻拦。
  片刻对峙后,浩荡的学生队伍毫不畏惧地向前闯去,个头接近1.8米的王大化冲在北平艺文中学队伍的最前面。水龙冰冷的水柱喷射在他们头上身上,瞬间结成冰碴。一批批警察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涌过来,游行队伍被打散。
  12月16日,北平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二三十名学生被捕,近四百人受伤。
  1936年2月,王大化参加了北平青年救亡运动的核心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由于表现突出,一个月后被吸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又过了一个月,王大化加入中国共产党。

难抑悲愤创作木刻画,遭到通缉后逃亡南京求学
  “一二·九”运动后,面对日益高涨的抗日爱国运动,国民党政府实行高压政策。开除、逮捕爱国学生,解雇爱国教授的事件,接连发生。
  1936年3月9日,被捕的北平十七中学生郭清在狱中受刑惨死。消息传出,爱国学生纷纷要求北平学联抗议国民党当局的暴行。时为北平学联负责人之一的黄华回忆,学联开会时,大家情绪激动,希望学联出来组织追悼会,举行开展反对当局镇压的运动。
  在北平学联的组织下,郭清追悼会于3月31日召开。当天上午,来自北平各校的一千多名学生骨干,陆续赶到北京大学三院的礼堂。东北大学的王庸自己花钱租来一口棺材,摆放在追悼会现场。
  正当追悼会进行时,接到报告的北平当局派军警包围了北大三院,禁止人员出入。到会学生见此情形,群情沸腾,愤怒难遏。有人提议抬棺游行,立刻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响应。他们将在北大三院和孔德中学之间用砖头垒死的便门推开,穿过孔德中学冲到街上。队伍游行到长安街,被赶来的军警冲散,许多学生受伤,54人被捕。
  得知抬棺游行队伍被镇压的消息,悲愤难抑的王大化拿起刻刀,创作了木刻画《抬棺游行》,纪念牺牲的同学,表达对当局残暴行为的愤慨。在7月份举办的一次木刻展览会上,这幅作品受到参观者好评,却给作者王大化引来了祸端。
  《抬棺游行》触动了国民党特务敏感的神经,刺痛了国民党当局,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下令通缉王大化。在北平难以立足,王大化只好南下,赴南京考入国立戏剧学校。国立戏剧学校创办于1935年,是中国当时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王大化为第二届学生,所学专业是美术和舞台设计。在校期间,王大化得到了校长、戏剧家余上沅以及马彦祥、曹禺等名家的指导。课余时间,王大化还与中共领导的地下学联的同志一起,到工厂、农村演出,教唱爱国歌曲,宣传抗日救亡。

刻刀当作武器 宣传抗日救国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学习期间,王大化一直没有放弃木刻创作。
  “木刻刀是武器,我们要用手中的刻刀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抗战期间,王大化辗转长沙、武汉、成都、重庆等地,利用木刻艺术宣传抗日。
  1938年6月,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简称全木协)成立,王大化被推选为理事。一个月后,王大化赶赴成都,筹备成立了全木协成都分会,开办讲习班,出版木刻专页或特刊。8月,王大化主持举办抗战木刻画展,展出10多位作者200多幅木刻作品。在展览现场,他将自己的木刻印成卡片义卖,为抗日部队捐款。10月底武汉沦陷,全木协迁往重庆,王大化与丰中铁、文云龙共同担负起了协会的日常工作。
  从木刻爱好者成长为木刻家,王大化创作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鲁迅像》、《高尔基像》、《风雪中行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日寇暴行——腹部取子》、《阿Q正传》、《犯罪的羔羊》、《冲向我们的敌人》、《游击队》、《在战壕里》、《纪念七七》等一批木刻版画,发表了《鲁迅与木刻工作者的关系》、《一年以来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等文章,与刘岘合作出版了木刻理论著作《木刻雕法谈》。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奠定了王大化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地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