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9月2日,王大化离开工作、生活了近6年的延安,随队向东北进发。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身高近一米八的王大化非常瘦弱。然而在同事面前,他却总是那个热情、开朗、活跃的王大化。他总是自告奋勇打前站,为所有队员安排午饭晚饭,到宿营村庄号房分房。在团里,王大化是多面手,编剧、导演、演出、舞台设计、独唱、领唱等等,无一不做。“七七”事变九周年前夕,王大化与颜一烟将秦腔《血泪仇》改编为秧歌剧,从剧本到刻版油印,到配曲,到排练,白天晚上连轴转,不到20天,3幕17场大型秧歌剧《血泪仇》完整出炉。公演时,台下比台上哭的声音更大。
自告奋勇打前站,翻山越岭借铡刀铡草喂马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组建干部团开往东北地区。以鲁艺师生为主,成立了一个20多人的文艺工作团,编为挺进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1945年9月2日,王大化离开工作、生活了近6年的延安,随队向东北进发。此时,他的小儿子盟盟出生还不到半年,大儿子潍潍也只有3岁多。 “他的身体是孱弱的,但是他打前站,赶毛驴,为小组同志安排住处,陪着病号讲故事,艰苦的工作需要号召的时候,他从队伍中站出来了。他没有旧文化人孤芳自赏、摆臭架子的恶习,他善于和群众接近……”这是随队一起行动的漫画家华君武印象中的王大化。 赴延安前艰苦的环境损伤了身体,后来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得身高近一米八的王大化更加瘦弱。在日记中,王大化常常埋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整天在混沌中,肚子阵阵作痛……身子怎么这样不济事了呢?”“几乎整夜不得眠,加上昨天的呕吐,浑身直是痛。”“又几乎是整夜的失眠”“夜里肚子痛,痛得几乎死过去。” 然而在同事面前,他却总是那个热情、开朗、活跃的王大化。 他自告奋勇打前站,每天早起早走,为所有队员安排午饭晚饭,到宿营村庄号房分房,准备洗脚的热水,甚至铡草喂马当“马号”。 挺进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队长舒群记得,到了宿营地,队员们大多休息了,满天星斗之下,王大化孤身一人翻过一两个山头,到老百姓家里借铡刀。当他背着几十斤重的大铡刀回来时,房间里已经传出队员们熟睡的鼾响。“嚓、嚓、嚓”的铡草声,常常伴着王大化细长瘦弱的身影熬到下半夜。回到房间,他又悄悄地点亮油灯,翻开日记本,整理思绪,记下一天的工作和感悟。
一人身兼数职,改编秧歌剧《血泪仇》赢得掌声 1945年11月2日,王大化一行到达沈阳。第二天,第八中队改称东北文工团。王大化先是担任文工团戏剧部部长、支部委员,后任组训部长。重任在身的王大化不辞劳苦,带领演员到城市、乡村演出,足迹踏遍辽宁、长春、丹东等地。在团里,王大化是多面手,编剧、导演、演出、舞台设计、独唱、领唱等等,无一不做。 一次,王大化赶排话剧《东北人民大翻身》,见兼管服装道具的演员颜一烟跑不过来,就和她一起去老百姓家借东西做道具。走进老乡家,有的家庭五六口人合穿一套衣裳,谁出去干活谁穿,其余的挤在炕上合盖一床破被子;有的披着麻袋片,仅有的破衣裳都丝丝缕缕,勉强遮体……看到这些,王大化哪忍心再借啊。他和颜一烟跑到估衣摊上买来几包好一点的衣服,去老乡家换回补丁摞补丁的破衣裳,当做演出服。 第二年春天,东北文工团辗转来到大连,连续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日出》、《我们的乡村》、《祖国的土地》等剧目。 “七七”事变九周年前夕,王大化与颜一烟将秦腔《血泪仇》改编为秧歌剧,两人晚上商量剧本,颜一烟连夜将第一场写出,第二天凌晨开始刻版油印。同时,王大化与戏曲部的人员商量配曲。等早饭后8点多,第一场的本子出来了,他又开始指导演员排练。午饭后,王大化与颜一烟商量下一场的提纲……边创作,边排练,白天晚上连轴转,不到20天,3幕17场大型秧歌剧《血泪仇》完整出炉。公演时,台上哭,台下比台上哭的声音更大。当演到解放了,解放区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时,观众的掌声把台上演员的台词都压下去了。 8月25日,东北文工团离开大连,转道朝鲜,经图们等地来到哈尔滨。在哈尔滨,东北文工团进行了短期的整训,王大化全票当选为一等模范工作者。整训结束,东北文工团分为两个团,分赴合江、西满开展工作。寒冬时节,王大化所在的东北文工团一团赶往齐齐哈尔。
◎相关链接 演导佳作迭出 明星闪耀东北 辗转东北地区各地一年,体弱多病的王大化以惊人的毅力超负荷工作。此间,王大化参加创作和改编了话剧《祖国的土地》、《我们的乡村》,秧歌剧《大特务》、《血泪仇》;导演了《东北人民大翻身》、《兄妹开荒》、《大特务》、《血泪仇》、《合流》、《把眼光放远点》;出演了《兄妹开荒》中的哥哥,《大特务》中的大特务,《血泪仇》中的王东方,《把眼光放远点》中的老大,《祖国的土地》中的马占彪,《日出》中的胡四等角色。王大化还负责全部演出节目中的舞台设计,担任《黄河大合唱》及其他歌曲的独唱和领唱,撰写剧目宣传介绍文章,等等。 在东北文工团,王大化以高超的编、导、演水平,成为团里的轴心和中坚;在观众中,他更是以精湛的演技,赢得他们的喜爱。1946年8月15日,王大化率团与驻大连苏军艺术团联欢,庆祝日本投降一周年。他的拿手好戏《兄妹开荒》,赢得了苏军官兵的狂热喝彩。 王大化是东北文工团的名人,是当时东北地区的明星。不少喜爱文艺的年轻人为他的才华和魅力所折服,对他崇拜有加。有个叫尹一青的年轻人由崇拜而模仿和学习,时常到团里向王大化请教,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经王大化介绍,尹一青参加了东北文工团。后来,他从一名电影演员成长为新中国电影界的知名导演,执导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车轮滚滚》等为观众喜爱的影片。 为了宣传普及戏剧、音乐知识,帮助演艺人员和戏剧音乐爱好者提高艺术水平,每到一个城市,王大化除了做好演出工作外,还组织戏剧、音乐讲座;编辑戏剧丛书,介绍新剧本;辅导当地的戏剧工作者及旧艺人,引导他们走向新的方向。在大连,他发挥自己绘画的特长,为各机关团体画领袖像、名人像和宣传画、宣传图表。在王大化身上,似乎有着开掘不尽的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