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一家卖白菜,众乡亲齐上阵 |
◎海锋物业从安丘下洼村买来了三万斤大白菜 ◎今天将把这些菜免费送给小区居民和福利院 |
|
本报12月22日A7版,以《安丘俩村菜农眼巴巴盼人来》为题,报道了安丘市新安街道下洼村、兴安街道大石泉村两村大白菜滞销的消息后,记者陆续接到了数十位爱心市民以及企业的咨询电话,他们都表示想购买白菜帮助菜农渡过难关。22日下午,记者跟随爱心企业潍坊海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峰物业)的工作人员来到下洼村,将3万斤大白菜装车运回市区。今天这些爱心菜将会免费发放给小区居民和福利院的孤寡老人。
爱心企业 不吃饭先上村里拉白菜 22日上午11时许,潍坊市海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打通本报“爱心白菜”热线表示,要购买3万斤爱心白菜。“我从潍坊晚报上看到了白菜滞销的消息,菜农们辛苦了一季种的白菜白白烂在地里太可惜了。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知道菜农种菜不容易。冬天家家户户都得买白菜,我们物业自己掏钱购买3万斤白菜,免费发放给小区居民,也帮菜农们解决点困难。”刘锋告诉记者,他们小区共780多户住户,因为房子刚交了一年,一半的业主没有入住,所以当天购买的3万斤白菜,一部分发放给小区入住居民,另外一部分准备送给福利院的孤寡老人。 “中午饭就先不吃了,帮助菜农渡过难关要紧。”刘峰果断地说。当日上午12时许,记者一行立即驱车赶往安丘市新安街道下洼村。 海峰物业卖白菜事出突然,记者并未事先联系好菜农王乾,导致一时找不到运输车。刘锋得知情况后,当即联系了货运车从潍坊赶来,并承担全部运费。从潍坊赶往下洼村,从村北侧进入最近,但村东、西、北三面的马路上都有隔离墩,几经周折,大货车绕路20多公里后,终于从村南侧的一条土路顺利进入村里。 热心菜农 一家卖菜乡亲们齐上阵 看到大货车到了村里,记者立刻联系了菜农王乾,让他告知村民们这一好消息。得到砍白菜的“号令”,菜农曹秀玲好像并不着急,而是掏出手机给街坊邻居打电话,“有人来买俺家白菜了,你们快拿着菜刀来帮我砍白菜啊!”曹秀玲打电话时嗓门挺大,言语里难掩兴奋,几个电话之后,不出5分钟的工夫,曹秀玲家门口就聚集了10个乡亲朋友,大家麻利地拿起菜刀戴上手套大干了起来。记者注意到,虽然砍白菜的人很多,但是现场并不忙乱,村民们有的用菜刀砍菜头疙瘩,有的负责掰掉外面枯黄的菜叶,剩余的部分人则负责往塑料布上码收拾好的白菜。 “大家把冻的白菜都挑出来,俺自己留着吃。外面的烂菜叶也要处理地干干净净,卖给人家的都给最好的!大家卖力干,今晚我给大家摆桌。”曹秀玲一边掰着烂菜叶一边扯着嗓门喊着,听了她的话乡亲们一阵哄笑,干得更起劲了,在相亲们的共同努力下,不出半小时,原本不起眼甚至“丑陋”的大白菜,一个个变的黄嫩可人。“这些白菜的确不错,送给小区居民和福利院肯定没问题,我也没有白跑一趟啊。”刘锋高兴地说。 大约过了40多分钟,曹秀玲家3000多斤白菜全部处理完毕,白菜在门口堆成了小山,忙完的乡亲们又赶往村东头的一户人家,“俺们村子的传统就是一家有事全村出动,人多力量大。村东头的六子打电话催俺好几遍了,俺得赶紧帮忙去,村里哪家卖白菜对俺们来说都是好事。”一位曹姓的男村民挥着剪刀往村头走去。 ◎菜农感恩 晚报带来了好心人 “你们是来收白菜的吧?是不是一毛二一斤?”村民曹玉华跑来向记者询问白菜价格。原来,几天前,有收购商来村里收购白菜,按照0.12元一斤收,曹玉华没舍得卖。这次看到有人来收购白菜,他只能硬着头皮卖掉,总不能看着白菜烂在地里。在得知白菜是按照一斤0.15元的价格收购后,他高兴地说:“多亏了潍坊晚报,给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好心人啊!” “去年村里大白菜卖到五毛钱一斤,收购商都得排号。”村民曹树新告诉记者,去年白菜价不错,全村200多户村民中有50多户包地种了大白菜,不少村民家还靠卖白菜发了小财。“今年想靠白菜挣点钱,没想到白菜会卖不出去。”曹树新说,今年村里100多户都种了白菜,全村足有10多万斤白菜还没有销路。 ◎爱心接力 一天十多个购菜电话 “晚报上说安丘大白菜滞销了,我怕买不到了,赶紧给你打个电话。”22日早晨6时,记者就被青州爱心市民张先生的电话叫醒了,张先生说:“我开了个小公司,想买1万斤白菜给菜农减轻点负担吧!”在要走了菜农的联系方式后便挂了电话。 热心市民鞠先生拨打了本报的“爱心白菜”热线,表示想把安丘两个村的所有白菜全部买下,并让记者帮忙联系安丘当地的福利院、孤儿院就近将白菜送给那里的老人、孩子们吃。“好几万斤白菜运到市区运费也很贵,我想还是就近送给更需要这些白菜的人更好。”鞠先生在电话里一再感谢记者费心帮忙联系,希望能帮助菜农渡过难关。 在记者接到的十几通电话中,有个人也有单位、企业,都纷纷表达了想帮助这些菜农的迫切心情,令人感动。 文/图 本报记者 张少华 张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