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180天,15岁女孩遍访56个民族 |
◎行进48000公里,历经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完成采访对民族文化保护提出自己的建议 |
|
暂时休学放弃中考,15岁的青州女孩施哲莹以“小记者”的身份加入父亲施晓亮为领队的媒体联合采访团队,历时180天、自驾车在中国版图上逆时针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完成了对56个民族的十年回访。12月21日下午1时30分许,采访团载着满满的收获回到济南。180天的精彩旅程让施哲莹多了一分成熟。面对采访,施哲莹丝毫不怯场,丰富的阅历让她应对提问游刃有余。迎接仪式过后,施哲莹跟随妈妈回到青州老家休整,父亲施晓亮则留在济南筹办12月25日在济南山东博物馆(新馆)举办的活动图片展。届时,施哲莹也将参加,很多精彩的参展照片是她在旅途中拍摄的。 以小记者身份参与 12月21日下午1时30分许,一辆车身上张贴有“走进56个民族家庭”标识、满身征尘的“公羊车”驶出了绕城高速济南南出口。车门一打开,采访团3名固定成员施哲莹、施晓亮和摄像李东岳、以及大众网最后一程随队记者刘国栋便被在此等候多时的媒体记者包围。面对提问小记者施哲莹侃侃而谈,开心地与大家分享一路来的收获。 据了解,此次采访活动,是在施哲莹的父亲施晓亮十年前对56个民族采访的基础上进行的回访,6月25日采访团从北京中华民族园出发,自驾车逆时针绕中国行走,行程达48000公里,历经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文字、图片、视频及广播音频等多种形式记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15岁的施哲莹以大众网小记者、《中国民族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全程参与。 回想旅程心怀感恩 “6月25日从北京出发后,先到东北三省采访了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然后进入内蒙古自治区采访了游牧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接下来一路西行,采访了回族、保安、东乡、撒拉、土族、实裕固等少数民族,到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采访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多个跨境的少数民族,然后绕道青海省沿青藏公路翻唐古拉山口进西藏采访藏族、珞巴族、门巴族,途中翻越唐古拉山口、过沱沱河时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再沿比青藏公路更艰险的川藏路、滇藏路进入云南省,采访纳西族、傣族等16个少数民族,然后开进贵州,广西……”谈起旅途中的见闻,施哲莹如数家珍。 她说,“这一路上的收获非常多,但我没法用一句话或者是几句话来表达,我只能用感恩的心来回忆这段旅程。” 对书本有了更深理解 “读初二的时候在中国地理上,学习各地风情,还有地形、地貌特征,这些知识因为没有亲身体验过,因而并不是特别理解。但是走完这一圈以后,再看中国地图感受就完全不同了。”施哲莹说道。 此外,她还告诉记者,在180天的旅程里采访团体验了四季的气候变化。“6月底启程时先往北去,我们这个行程在东北和内蒙古的时候,恰逢山东特别热,但我们走的这一块就特别的凉爽,有的时候还需要穿长袖。到了西藏的时候,也是有的时候特别的冷,后来我们山东开始变冷的时候,现在都下雪了,而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还需要穿半袖,或者是穿一个线衣,非常舒服。其实这个气温的变化和山东还是有很大的对比的。”她说。 保护民族文化的建议 完成了对56个民族家庭的采访,施哲莹对民族文化的现状有了自己的思考:“很多本 民族的居民认为自己的文化很土、很没意思, 他们羡慕城市的高楼大厦,把自己有民族特色的房子拆了,盖成小楼,致使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面对一路上看到的民族文化逐渐消亡的现状,施哲莹有点担忧。 对于如何保护民族建筑、民族文化,施哲莹认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最好能和经济效益挂钩。“在苗族的时候,一个寨子由一个文化旅游公司承包,做成了一个旅游景区。谁家的房子保护得有特点,游客们便喜欢到谁家里去观光,谁家便能赚到钱,到了年底,公司还会对保护得好的农户进行奖励,对做得不好的农户进行处罚。这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就不会被抛弃。”施哲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旅途趣闻 路人帮着订做生日蛋糕 施哲莹15岁的生日是在走访56个民族的旅程中度过的。“今年过生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礼物,但回想起来,这一段精彩旅程对我来讲,就是最好的礼物了。这个生日过得比较戏剧化,当时采访团走到了贵州从江,过生日那天我睡了一个下午,爸爸去县政府拷照片,回来的路上想给我买个蛋糕,结果跑遍全城也没买到,他向路人打听哪里有蛋糕店,那个叔叔看到我们采访车上的标志后很感兴趣,在了解情况之后,他特别热心地帮我订做了一个水果蛋糕。” 过完生日,施哲莹就满15岁了。对于15岁这个年龄的认识,施哲莹谈起了在青海省的见闻:“路过青海省时,有一次在路边喝酸奶,卖酸奶的老婆婆问我多大了,我说快到15岁了,她说15岁在我们这儿都结婚了,我们问现在也是这样吗?她说是,我对此半信半疑。第二天走到下一个县时,我问路边一位卖酸奶的阿姨是多大结婚的?她回答说是15岁结婚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15岁这个年龄在我们家乡还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孩子,而在这里却已经不得不承担起生活的重负,而我在这一年行万里路,以这种方式作为自己的成人礼。 途中过了苗年和哈尼族年 施哲莹告诉记者,采访行程中,她还遇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事,在半年中就过了两个年——苗年及哈尼族的“十月年”。“哈尼族过年,会摆长街宴,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饭桌摆到门口、几百上千张饭桌首尾相接摆出好几里,每家都把自家最拿手的菜肴摆出来,你可以坐下吃一桌,也可以边走边吃,无论走到谁家的饭桌前,都会受到最热情、最隆重的欢迎,主人会盛装打扮唱着民族歌为你敬酒,不想喝多也难。”她津津有味地讲述,“在苗族的时候过了苗年和鼓藏节,苗年每年都过,而鼓藏节13年才有一次,今年恰逢苗年和13年一次的鼓藏节赶在一起了,所以特别隆重。过年的前一天晚上各家各户放了好多鞭炮,第一天早上六时许起来杀猪,远近的亲戚朋友都来祝贺,苗年一过就是八九天,每家至少要杀两三头猪,多的杀七八头猪,最多的杀了13头,他们自己吃不了多少,绝大多数送给了亲戚朋友。” 塔吉克姐姐伸嘴行“吻礼” 施哲莹告诉记者,一路上她接触到了不同民族的礼仪,很多让她印象深刻一生难忘。最有趣的是在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家庭里所感受到的“吻礼”。 “塔吉克族就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的那个民族,听说我们远道而来,全村的人都聚了过来。塔吉克族的见面礼,不是拥抱而是接吻,而男女老少各自的接吻方法都不同。比如少女和少女见面以后是亲嘴,男的见了女的是亲吻手臂,是女的亲男的手背。男和男相见是两个手握紧,然后连亲三下。“施哲莹介绍道。 ”他们一见面在行使礼仪的时候,我恰好去了卫生间,回来的时候,有一个塔吉克姐姐伸过嘴来与我行‘吻礼’,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就愣住了,搞得对方特别尴尬。不过我知道这一礼俗后,就大大方方地与她重新来了一次。”施哲莹笑道。 文/图 本报记者 侯江宏 董晓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