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版:世界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爆炸一起接一起,63人死亡
2011年1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爆炸一起接一起,63人死亡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连环爆炸,死亡人数还可能增加 ◎分析称袭击或事先经过策划协调,或是“基地”组织所为
  连环爆炸袭击中的一处现场点,显示地面被炸出一个大坑。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2日发生连环爆炸。目前至少导致63人死亡、180多人受伤。由于部分人伤势严重,死亡人数还可能增加。当天连环爆炸袭击方式包括汽车炸弹、路边炸弹和自杀式爆炸,没有组织立即宣布对这次的爆炸事件负责。伊拉克总理马利基22日说,连环爆炸袭击背后存在“政治动机”,他同时呼吁伊拉克民众不要采取报复行动。

死伤惨重
爆炸波及十余城区

  巴格达22日发生一系列爆炸袭击,涉及全市10多个城区,目前至少导致63人死亡、180多人受伤。由于部分人伤势严重,死亡人数还可能增加。
  按照巴格达警方人员和医疗人员披露的信息,当天最严重一起爆炸发生在凯拉代区,一名自杀式袭击者驾驶救护车,在一座政府建筑旁引爆,造成10多人死亡。
  爆炸激起一大片尘云,炸碎的救护车碎片飞入附近一所幼儿园。
  “我们先是听到车行进的声音,然后是刹车声,我们楼里几乎所有的窗户和门都震坏了,楼里满是黑烟。”凯拉代区居民齐亚德·塔里克说。
  另一起爆炸发生在巴格达西南部阿迈勒社区,袭击似乎针对奔赴先前爆炸地的救援人员。两枚炸弹爆炸,至少7人死亡,21人受伤。在巴格达南部什叶派聚居区杜拉,一枚汽车炸弹致死1人,致伤6人。
  爆炸还涉及巴格达中部阿拉维、北部沙阿卜和舒拉地区。逊尼派聚居区阿宰米耶附近遭路边炸弹袭击,1人死亡,5人受伤。
  在巴格达街头,警笛声此起彼伏,救护车一辆辆呼啸而过。
凶手猜想
或是“基地”组织所为

  卫生部官员和警方人员说,当天连环爆炸袭击方式包括汽车炸弹、路边炸弹和自杀式爆炸,涉及大约10个社区,大部分为什叶派聚居区,逊尼派聚居区也有波及。
  没有组织立即宣布对这次的爆炸事件负责。
  美联社分析,这次袭击看起来事先经过策划和协调,以多个地点为目标,按照策划和实施能力猜测,袭击者可能来自活动在伊拉克的“基地”组织。
  在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已经受到重创,但军事分析师普遍认为,现有“基地”组织势力仍然能够策划和发动死亡袭击。
  这次爆炸袭击前,伊拉克政坛内斗迹象初现,焦点为涉嫌参与恐怖活动的副总统塔里克·哈希米。
  伊拉克司法机构19日对哈希米下达逮捕令,哈希米当天前往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哈希米是逊尼派职位最高的政府官员。他否认对自己的指认罪名,说这些罪名由他的政敌、什叶派领导人马利基捏造,对他的指认有政治动机。
  总理马利基21日要求哈希米的支持者把这名副总统移交司法机构。他说:“如果他们不交出他,或者让他逃跑,将导致问题。”
  逊尼派政党同一天拒绝参加有马利基出席的党派对话。逊尼派政治联盟“伊拉克名单”声明,马利基“是这次危机和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不是解决问题的积极因素”。
  不少伊拉克民众为眼下的政局和安全形势担忧。
  巴格达西部女性居民乌姆·哈宁的家离22日一处爆炸地点不远。她说,爆炸发生时,她的孩子正在睡觉,爆炸震碎窗户玻璃,碎片落到她们头上。
  “我的孩子被吓坏了,”哈宁说,“所有其他国家都稳定。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安全,没有稳定?”

◎快评
连环爆炸“试探”伊拉克政局
  22日发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连环爆炸,涉及全市10多个城区,目前已至少造成63人死亡,近200人受伤。
  持续近9年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人们对该国安全形势的走向十分关切。充满血腥的数据,是对这种关切的一次残酷的回应。
  22日的袭击遍及全城,已经查明的有4起汽车炸弹袭击,路边炸弹和火箭弹袭击相加超过10起。内政部官员认为,在如此接近的时间点,动用如此多的爆炸物和武器,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准备。由此可以判断,袭击者早有安排,一直在等待时机。这是什么样的“时机”?近期伊拉克政坛发生的震荡给出了答案。
  本月19日,国家最高司法机构最高法律委员会以涉嫌恐怖活动为由,向属于逊尼派阵营的副总统哈希米发出逮捕令,哈希米否认指控。作为回应,逊尼派议员和内阁部长在议会和政府开展抗议活动。马利基21日号召各派政治力量开会协商解决争端,逊尼派阵营予以拒绝。
  爆炸案件尚在调查中。伊拉克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波可称为“浪潮式袭击”的暴力活动表明,仅靠安全部队的严防死守,不足以维持伊拉克稳定。知名观察家、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易卜拉欣·阿梅里说:“目前伊拉克安全的最大敌人并非恐怖分子,而是政治内斗和教派、种族仇杀。”
  当前的境况凸显这样一个现实:美军撤离后,伊拉克面临复杂的挑战,各政治势力必须求同存异,团结协作,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才是国家安宁的根本保障。
  美军未能给伊拉克带来安宁与和平。未来的伊拉克,要靠伊拉克人民的努力。无论多么艰难复杂,都只能共同为国家重建而努力。这样,流血事件才可能减少,安全才可能重回这片饱经战乱的国土。
◎观察
伊拉克三方角力,美国坐收“渔翁之利”?
  近日围绕伊拉克副总统哈希米涉嫌参与恐怖活动而发生的争端,正在激化伊主要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使主要三方势力的角力愈演愈烈。分析人士认为,伊拉克目前的政治乱象由美国入侵而肇始,伊主要政治势力之间相互掣肘符合美国战略利益。另外,哈希米事件或许是持续政治内斗的一次“热身”,将对伊未来重建进程产生持久负面影响。
  政治角力为“热身”
  争端直接起因是哈希米被控参与恐怖活动。此间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这不过是伊拉克什叶派和逊尼派阵营以反恐为“抓手”展开的政治角力,而第三方库尔德人则伺机左右逢源,提升自身在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哈希米是在政府中担任最高职务的逊尼派阿拉伯人,是什叶派领导人、总理马利基的主要批评者。哈希米的主要政治主张是反对美国军事存在,保护逊尼派人利益。
  伊拉克总理马利基马利基21日要求库区政府将哈希米移交中央司法机构处理,后者尚未就此作出回应。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库区政府出于维护自身司法独立的需要,不会同意移交哈希米。同时,库尔德人阵营与逊尼派阿拉伯人阵营可能以此为契机,形成暂时性的联盟,共同抗衡什叶派势力。
  对于目前的政治乱局,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阿梅里指出:“这只是持久权力斗争的测试与热身阶段,远未到摊牌的时刻。”
内斗根源在美国
  此间观察家认为,哈希米事件的根源在于美国蓄意在伊拉克制造什叶派阿拉伯人、逊尼派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相互制约的政治格局。
  阿梅里指出:“铁板一块的伊拉克政局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互相争斗的格局才便于美国控制。”他认为,美国对三方势力均打拉结合,造成三方相互掣肘的局面。
  美国扶持什叶派为伊新政权的主导者,同时又利用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对其加以牵制。而对于逊尼派,美国则是以打压为主,拉拢为辅。对库尔德人,美国扶持其建立库尔德自治区,但又顺应什叶派和逊尼派的主张,反对库尔德人独立。
  阿梅里认为,最高法律委员会不可能收回对哈希米的逮捕令,后者不会自动回巴格达受审,库区政府亦不会移交哈希米,事件短时间内将会陷入僵局,而长期而言,三大阵营的争斗恐将成为伊未来政治发展的主调。
三方角力何时休
  由于“伊拉克名单”旗下国民议会议员和政府部长抵制议会和内阁会议,马利基施政遇阻,势将作出回应。马利基已放话,将对拒绝合作的“伊拉克名单”一方的部长予以解职。
  分析人士认为,因什叶派基本掌握了国家军队,逊尼派武装则分散零乱,国家暂时不会发生内战,但作为报复,逊尼派武装组织对什叶派目标发动袭击的几率增加。
  阿梅里认为,马利基发动此轮政治攻势包含测试美国对其支持程度的用意,他今后的行动计划也将视美国态度而调整。另外,美国也需要权衡伊力量对比变化对其战略利益的影响,不会任由某派力量独大。
  观察家指出,从长远看,伊拉克政局总的态势将是矛盾大于和谐。各方权力斗争不休,美国则将借此继续维持其在伊拉克的影响力。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相关新闻
伊总理指出 爆炸有政治动机
  伊拉克总理马利基22日说,当天在首都巴格达发生的连环爆炸袭击背后存在“政治动机”。
  马利基当天发表声明说:“如此罪行的时机和地点体现政治特征。”他认为,袭击者在学校、集市等公众场合对无辜民众发动袭击,意在破坏国家政治进程,达到自身的政治目的。但他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政治势力可能是策划袭击的幕后力量。
  马利基表示相信,伊拉克政局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他同时呼吁伊拉克民众不要采取报复行动,以免落入袭击者煽动内乱的圈套。
  分析认为,对立政治阵营的冲突可能引发国家安全形势的震荡,但由于马利基政府基本控制了军队,因此暂时没有发生大规模内乱的危险。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