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3年,峻青经组织批准来到昌邑,进行采访和创作。著名的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的初稿就是在潍河边创作的。峻青乘火车在原昌邑岞山火车站下车,他望着滔滔北去的潍河,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啊!潍河,这阔别了多年的潍河,现在我又重新回到它身边了,它像一条灰色的带子,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着宝石般的光。7年以前,多少个无星无月的黑夜,我们在潍河两岸的密林中出没,在汹涌的河流里战斗……也就是在这些战斗的艰苦日子里,我和这些英雄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使得我在遥远的南方,还在常常想念着他们。” 住在农户家,和基层干部一个锅里摸勺子 原昌邑县委办公室主任、现81岁高龄的韩实堂对当年峻青来昌邑创作比较了解。据韩实堂回忆,那是1953年3月下旬,昌邑县委整党工作队分布在夏店和卜庄两个区进行整党。为便于掌握情况,指导工作,县委整党办公室设在了夏店区的广刘村。韩实堂当时是整党办的秘书。刚住下不几天,峻青也来到这个村,“听介绍是位作家,是从上海作协来的,还佩带大肚匣子枪一支”。 大家对峻青很尊重,但开始时由于不熟,自然就相对少言寡语。峻青住的也是农户,穿着朴素,说话和气,没有架子,并常在办公室与大家谈心,互相间很快就熟悉了。大家一个锅里摸勺子,吃同样的饭菜。谈得多了,韩实堂才知道峻青是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创作小说的。峻青还谈到了他参加工作后,开始做群众工作,后来当随军记者。他热爱文艺,曾写过《女英雄孙玉梅》。这次来昌邑是因为对这里情况既熟悉又有感情。
搜集素材时被英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 峻青在广刘村创作期间,同住该村的昌邑县整党办领导、时任县委组织部长的温朝书,经常要求同志们对峻青的创作搞好配合,尽量多地为他提供有价值的情况。 峻青工作很认真,白天走访干部群众,搜集素材,晚上在煤油灯下进行创作。韩实堂在整党办和峻青相处的时间比较长。他与时任夏店区党委书记的魏春萼,把自己掌握的昌邑人民对敌斗争的生动事迹,抗洪防汛中的好人好事及蒋军还乡团进犯时如何屠杀我干部群众的暴行等,向峻青作过不断的介绍。 韩实堂曾在附近的隅庄区工作过,即把该区的一些情况向峻青作了介绍。如蒋军进犯时,蒋军昌保大队驻在太保村,还乡团先后在这里屠杀革命干部群众500多人。我武工队一名队员回村侦察情况被敌人捉住,受到百般折磨。他大骂敌人,英勇就义。妇女干部王淑英的妹妹被敌人抓住后,对方逼她嫁给一敌酋为妻,并说她若答应可保全家性命。王淑英的妹妹答道:“宁死不嫁仇敌。”她自己跳进坑里,与父母一起被活埋。这两人事后追认为中共党员。对此情况,峻青一一作了记录,有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找到无名战友的坟墓,创作《黎明的河边》 峻青的有些作品,如《黎明的河边》就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成的。据峻青讲,当年他在昌邑时,有一次与五六个同志一起,夜间通过敌占区,部队上派了一个通讯员护送他们,拂晓的时候,遭遇上了敌人。这位通讯员挥着手叫峻青他们快走,自己留下来掩护。结果,同志们安全转移,通讯员却牺牲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位通讯员至死还伏在那条长满了青草的沟沿上,紧握着枪杆,面向敌人,两目怒视。他为掩护同志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死人们也不知道他的姓名。 在广刘村住下后,峻青踏遍了潍河两岸的十几个村庄,访问了许许多多的知情者,终于找到了那个小战士的坟墓,然而仍是一座无名烈士的坟墓。峻青久久地站在小战士的墓前,默默地鞠躬,眼泪掉了下来。 这位战士便是《黎明的河边》中的主人公小陈的原型。这一名篇佳作就是在峻青找到小战士墓的当天夜里,在广刘村果园的一间屋子里,在煤油灯下,伴着眼泪开始创作的。不知不觉东方天际发白,果园枝头鸟鸣。 峻青喜好散步,韩实堂是他的常伴。他们有时在村内散步,有时到潍河大堤上。河东广刘村与河西蔺家庄村隔河相对,蔺家庄村水土好,适合生长各类树木,站在广刘村外大堤上,向对岸蔺家庄村望去,郁郁葱葱,一片翠绿。对此,峻青常常赞不绝口。蔺家庄成了《黎明的河边》中的那个陈家庄的原型。当然,峻青笔下的陈家庄自然又是一番景色。 怕影响房东休息 晚上去果园创作 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峻青在广刘村生活十分艰苦,一间居室,一盏煤油灯,一张小桌。因为住在老百姓家里,白天较乱,晚上他又怕点着灯影响房东休息,便到村外的果园屋子里进行创作。 在韩实堂等人眼里,峻青知识渊博,敬业勤奋,艰苦朴素,注重实际。他工作起来孜孜不倦,白天采访,晚上写作,在小煤油灯下,常常是通宵达旦,从不言苦累。他的许多名篇佳作,都是在那盏小煤油灯下形成的初稿。功夫不负有心人,《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潍河上的春天》、《变天》等作品,喷珠吐玉般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些作品因为饱含着真挚的革命激情,分外撼动人的心灵。 峻青曾对韩实堂说:“老韩,3年以后看我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果然,不几年后,人们就看到他在广刘村就开始创作的小说改编成的《黎明的河边》、《民兵的儿子》两部电影。 徐先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