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昌潍大地之子峻青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标题导航
笔下悲剧中有种崇高的美
2011年12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笔下悲剧中有种崇高的美
  峻青(右)与许临星。许临星 供图 本报记者 张沁 翻拍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峻青连续写出了一大批短篇小说力作,呼啸着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峻青的短篇小说,以其深邃的悲剧内涵,强烈的情感力量,独特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艺术风格,为当代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笔下,写出的全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的全是感天动地的英雄。峻青的小说有独具特色的悲剧美、人情美和性格美,他的小说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一代,而且会启迪广大新一代年轻人,领略到革命军事文学的真谛,将人类社会不断地推向进步。

笔有千钧任翕张
  众所周知,峻青最初是以短篇小说创作而引人注目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即以前线记者的身份,在前线和敌后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全国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初期,在不太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连续写出了《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交通站的故事》等一大批短篇小说力作,呼啸着登上了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这些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极大关注。可以说,峻青的短篇小说,以其深邃的悲剧内涵、强烈的情感力量、独特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艺术风格,为当代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从而确立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峻青的小说,包括八十年代初出版的长篇小说《海啸》,大都是写中国人民的武装斗争的。峻青自己说过,他是“革命军事文学的志愿兵”,要用笔去为中国人民而战斗。因此,他往往选择他的故乡——胶东半岛革命斗争历史上斗争最激烈、最残酷的年代,作为作品的背景。他的笔下,写出的全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的全是感天动地的英雄。
  当然,峻青小说的成功还有着更深刻的内在根源。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那独具特色的悲剧美。峻青是擅长写悲剧的,而且绝大部分写的都是英雄悲剧。这种悲剧,往往以激烈的冲突形式将现实的矛盾斗争集中地表现出来。它反映了代表先进的社会力量在严峻的斗争实践中,暂时被旧势力所压倒或摧毁,然而却展示出美终将战胜丑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在悲壮的激愤中,得到伦理道德的净化,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振奋。这种悲剧,基调悲壮,实质上是一种崇高的美。它的美学价值,就在于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们的实践和斗争,或者说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而展示出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峻青小说的这种悲剧美,具有永恒的力量。
  我们也不能不提到峻青小说的人情美。峻青在他的作品中倾注了浓郁的爱的挚情,始终高扬着“爱的大纛”。他不但敢于写情,而且善于抒情,从而使他的小说处处充溢着感人肺腑的人情美。
  峻青小说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美,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在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形象画廊。他多视角、多侧面地去展示人物的性格风采,或凸出的美,或立体的美,或淳朴的美,或残缺的美,或复杂的美。这些形象大都血肉丰满,却又不相雷同,他们的性格具有清晰的不可重复性,因而能够各领风骚。唯其如此,这个形象画廊才具有了不容置疑的美学品格。
  峻青的小说的确是功不可没的。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一代,而且功在千秋,它会启迪广大新一代年轻人,领略到革命军事文学的真谛,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将人类社会不断地推向进步。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峻青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了种种非人的折磨,并莫名其妙地被关进监狱长达五年之久,却反而更磨练了他的创作意志。大地重光之后,他不但迅速地创作出了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海啸》,而且洋洋洒洒,写出了近百万字的大量散文作品,可以说是吐凤喷珠,华彩纷呈。无论从思想蕴涵上看,还是从艺术风格上看,与六十年代所创作的散文相比,都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们说峻青是属于历史的。一个对历史作出了贡献的作家,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自然也应该得到历史的尊重。事实也正是如此。他的作品,有的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发行,有的选入高校和中学的文学教材(单是先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就达七篇之多,这恐怕是当代中国作家中仅有的),香港教育总署也从1991年开始,将他的《雄关赋》、《海滨仲夏夜》、《瑞雪图》等散文,编入了高中语文课本和“略读教材”。他的小说,有的被电台采用多次广播,有的被改编拍成电影、电视剧……
  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峻青文集》囊括了这位文坛宿将迄今为止的全部重要著作。它忠实地记录了作家数十年艰苦跋涉的足迹,有力地展示了其多领域耕耘硕果的丰采。        许临星
他的作品是认识那段历史的镜子
  峻青是“十七年”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的短篇小说大家,所写的作品绝大多数是革命斗争历史题材的作品,放在今天来说,就是被称为“红色经典”的作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在他的笔下得到了艺术的反映,他的作品,从而也就成了后来的人们认识那段历史生活的镜子。
  对于自己的短篇小说创作,峻青在《黎明的河边·后记》中曾这样概括:“从所描写的地区环境来说,全都是山东老革命根据地里的胶东半岛;从所描写的对象来说,大都是八路军、解放军的指战员以及农村里的共产党员和普通农民;从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来说,大体可分两个时期:一是战争时期,一是现在。”这儿的“胶东半岛”,自然包括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几年的昌潍大平原,而“战争时期”则是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一次又一次的血与火的历练中,不仅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积累下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峻青作为一个小说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为人们所认识的,但实际上早在战争年代,他就已经开始了文学创作,写过《风雪之夜》、《马石山上》等作品。只不过战争年代,戎马倥偬,峻青来不及进行细致的艺术提炼,写出的作品显得粗糙而已。但基础已经牢牢地打下了。
  1953年初春,当生活和工作环境稍微有一点好转的时候,峻青就迫不及待地向组织申请了创作假,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昌邑。他在一片能够听到潍河涛声的苹果园里开始了小说创作。“最忆潍水明月夜,茅舍情深不知寒”。正是因为他对昌潍大平原、对火热的斗争有着深深的依恋怀念之情,所以才促使他在不长的时间里接连写下了《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潍河上的春天》等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成为了“中国的肖洛霍夫”,而他也正是因为这些为革命作传的小说作品,确立了自己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胶东革命史上两个最黑暗的时期,一个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一个是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还乡团趁机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的时期。通过发生在这两个时期的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考验,突出地表现了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对于这个主题,峻青早有认识。他在《胶东纪事·后记》中曾这样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边倒下去了……每一想到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而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的人们,我的心就不自禁地跳动起来,发生了一种要用文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强烈冲动,这些冲动促使我写出了这些作品。”
  峻青革命斗争题材的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作品普遍具有悲壮的格调,这是他不同于同时期其他描写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峻青在描写革命斗争生活的时候,从不回避革命斗争的艰苦、残酷,甚至流血牺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最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里,构织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让人物去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使人物性格闪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展现出蕴积在英雄人物身上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黎明的河边》和《党员登记表》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峻青小说创作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特色,其美学风格是悲与壮的高度融合,同时又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他的作品,尽管人物处境险恶,斗争残酷,为革命的胜利时常会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在悲壮的气氛中,总能使人感受到一种鼓舞人心的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正义的力量。无论是《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军战士,《党员登记表》中的黄淑英,还是《黎明的河边》中的小陈,《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们身上,都分明洋溢着一种面对困难和险恶而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而这种崇高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可歌可泣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青年一代进行传统教育的宝贵的精神资源。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峻青及其作品的意义已经过时了,但这实在是一种短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永远也不会过时,它时刻是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类不断走向未来的先进文化标本。          李春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