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标题导航
雾来特突然 人工降雨难,气象工作您知道多少
2011年1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雾来特突然 人工降雨难,气象工作您知道多少
◎指导人们安排衣食住行、提前预防灾害天气,天气预报越来越重要◎24小时轮流值班、身体的生物钟被完全打乱,气象工作者压力很大
  这个百叶箱里安装有温、湿度仪器。
  环绕着铁丝的蒸发皿。



◎气象工作者说
张建军 预报难免出现偏差被人骂
  寒亭气象局是我市惟一一个地面观测国家站,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与全球交换。地面测报业务24小时值班,承担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气压、温度等观测项目。在寒亭气象局共有气象工作者14人,气象站每隔三小时向国家气象局发一次绘图报,同时还承担省气象局下达的不定时重要天气报等任务。由于任务量繁重,这里每个人都身兼数职,高强度的工作使他们身体的生物钟完全被打乱。
  气象工作者平时很少有休假,反而越是节假日越忙,只有过年的时候每人才能轮休两三天。然而即使这样,也往往出力不讨好,因为预报偏差难以避免,可能就会引起部分人的不满。“天气是每个市民都关注的事情,容不得一点偏差和马虎,如果前一天天气预报的不准确,第二天就会毫无遮掩地暴露出来,特别是赶上节假日,如果因为天气预报不准搅了市民难得的出游,别人会骂的。”寒亭气象局局长张建军说,“如果前一天我们发布第二天有雨,那就意味着当天一晚上不能踏实,直到真的下雨了,悬着的心才能放下。”
朱翠红 半夜三更也要往气象站跑
  12月23日,记者在寒亭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见到了正在值班的朱翠红,她在这里工作已经15年了,负责最基层的气象观测、记录工作。
  朱翠红告诉记者,在众多的气象预报中,对晴雨状况的预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辛苦的,特别是每年七、八月份雨水较多的季节,她经常半夜三更就得往气象站跑。
  “面临较大天气变动的时候,比如对雷雨的预报,气象数据的观测、发布尤为严格,看似普通的晴雨预报其实都是通过详细地数据分析、集体会商得出来的。”朱翠红说,值班时,只要听到“轰隆”一声雷响,她就像听到紧急集合号令一样,立马往单位气象观测站的方向赶。如果是夏天雷雨季节,她在值班室里也是从来不敢脱下雨衣,因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到气象观测站去观测雷达、看云图、然后及时记录数据,“穿着雨衣打着伞,一边观测一边记录,就算浑身湿透了,记录数据的小本子也不能湿。”“人家是听到打雷往家跑,我们正好相反,一打雷就要冲出去。”旁边一位朱翠红的同事附和道。“过一个七、八月月等于扒了一层皮。”朱翠红这样形容夏季的晴雨预报。
  据了解,气象站对于像雷雨这样的紧急天气变动的数据要求5分钟之内统计出来,10分钟之内上传到国家气象局。
文/图 本报记者 谭黎明 潘来奎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