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一干40年,乡亲认准范村医
2011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干40年,乡亲认准范村医
他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只图村民有个放心的卫生所
  范西川正在为一名小患者诊治。



  17岁初中毕业后,范西川就被村里送到乡里卫生院学医,回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西郭村做赤脚医生。40多年来,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不断提高服务乡亲们的医疗诊治本领,以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术,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对待病人如同家人
  12月25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昌邑市石埠经济发展区西郭村卫生所,卫生所几十平方米的院子里停满了摩托车、农用三轮车,不断有人扶着老人或抱着孩子进出。
  在卫生所西边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60岁的范西川,当时他正俯身为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查看脚伤,那份认真、那份关爱就像是在为自己的孙女看病。就在范西川起身准备将记者迎进屋的时候,卫生所里又来了一名小患者,小女孩看见范西川后,撒开妈妈的手就跑向他,边跑边说:“范爷爷我今天很听话,按时吃药了。”范西川慈祥地将小女孩领进问诊室,开始帮她听诊。范西川给小女孩查看病情后,告诉孩子的妈妈:“今天再打一针明天就可以上学了。”
  小女孩的妈妈翟女士告诉记者,女儿梁子晴今年8岁。“今天是第三天打针,明天就不用来了,每次感冒我们都来找范大夫,实惠放心。”翟女士说。
  刚打完点滴的67岁老人于仁涛告诉记
  者,他家住在围子街道东黄埠村,距离卫生所有3公里远,他每天都骑电动车到范大夫的卫生所里打针。“最近腰腿疼的老毛病又犯了,我就相信范大夫。”于仁涛老人说。
从赤脚医生到医师
  范西川回忆起当初的从医过程,非常感慨。他告诉记者,17岁初中毕业后,村里的领导找到他,希望他能到乡里卫生院学医,这让一直憧憬着读高中的范西川非常不情愿。后来,村里的领导又找到了范西川的母亲,希望她能做做儿子的工作。
  “后来家里决定,让我去学医,将来做赤脚医生也不错。”范西川说,孝顺的他放弃了读高中的梦想。“我在乡里卫生院学习了三年,主要是学习诊治一些常见病,如感冒发烧等病症,也学小儿科,后来觉得学医很有意思。”范西川说,就这样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在乡里卫生院学习三年后,他回到村里。“那时我还年轻,20岁左右,乡亲们信不过我的医术。”范西川说,直到1996年,他又到各地学习医术后,回家开了一个小诊所,上门看病的患者才多了起来。
  范西川成了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那时没有电话,谁家里有病人都是上门请他,范西川就背着药箱奔波于各个村子,这期间也有一段令他难忘的经历。“30年前有一天夜里,我们村的范怀金突然肚子疼得受不了,他父亲找到我,我仔细检查了一遍,但没查出病因,后来就雇拖拉机将他送到了
  石埠卫生院,卫生院也没查出病因,我们又转院到了昌邑市人民医院。”范西川回忆说,当时觉得特别愧疚,那是个深秋夜晚,天气已经非常冷,他陪着范怀金的父亲坐在拖拉机后斗里赶了40多里路。
  “后来才知道,当时范怀金患的是疝气,在昌邑市人民医院的急诊室里,大夫给范怀金打了一针就好了,当时觉得自己技不如人,我还得继续学习。”范西川说,从此以后他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医术。
  如今,农村医疗一体化实行,范西川在当地有关部门上的帮助下,建立了西郭卫生所,为乡亲们看病,而且,经过多年的学习,范西川也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医师。从赤脚医生到医师,范西川有付出也有收获。
为乡亲看病不求财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没有人会为了几十块钱赊账,以前的时候倒是有不少。”范西川说,以前在村里行医看病,许多人拿不出钱买药,他就免费为乡亲们看病,药品也免费送。有些村民因为觉得愧疚,就给他打欠条。“直到现在还有上万元药费拖欠着没还,给乡亲们治好病他们就会感谢我,我行医也并不是为了求财。”范西川这样安慰自己,从来没上门要过账。
  今年已经60岁的范西川身体还算健康,每天早上6时50分许他就赶到卫生所,一直待到下午6时许,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现在年龄大了,中午得稍微休息休息。”范西川说,每天的工作很繁忙但也很充实。
  “今年我刚检查过身体,没什么问题,只要身体健康,我就会一直行医,因为父老乡亲们还需要我。”范西川告诉记者,他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有个放心的卫生所。
    文/图 本报记者 齐文 吴琼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