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中国新闻·聚焦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蒙牛称“致癌奶”源自饲料
2011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牛称“致癌奶”源自饲料
◎问题饲料来源现在已经查明,结果有待公布 ◎质监部门立案调查此事,查实将会高额处罚
  CFP供图



  最近蒙牛对“致癌门”而引发的后遗症悔恨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蒙牛牛奶中含强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M1?对此,蒙牛方面12月27日表示,问题原因已查明,是因为牛吃了霉变的饲料所致。对于这批问题饲料的来源也已经查明,但结果有待公布。受致癌事件影响,28日香港股市开市,蒙牛开盘股价暴跌24%。

蒙牛内部已查出结果
  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
  在黄曲霉毒素M1超标事件曝光之后的第三天,蒙牛乳业回应表示,事件原因已经查明,是奶牛食用霉变饲料引发的。但当时称对于这批饲料及奶源来源于哪里,暂时无法追查。
  27日,蒙牛集团发言人卢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已经查明,但结果有待公布。卢建军说:“目前内部对此已经有一个查出的结果了,但是目前这个信息还没有到我手上。”
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
  卢建军强调,这是个别问题,饲料的霉变是因为饲料的储存不当造成的,并不是普遍现象。
  蒙牛眉山的奶源构成是怎样的?卢建军并未向记者介绍。他只是表示,蒙牛整个奶源供给的构成是80%来自牧场,20%来自农户奶站。
  公开资料显示,眉山基地是蒙牛的第24个基地,也是蒙牛在西南地区的首个生产基地,设计日处理鲜奶800吨。2009年,现代牧业洪雅牧场与眉山基地同日竣工,为后者提供奶源。
  另据报道,眉山市质监局副局长袁勤26日称,已对蒙牛乳业眉山分公司下发整改通知。目前,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查实后将按规定给予高额处罚。
蒙牛开盘股价暴跌24%
  12月28日香港股市开市,受致癌事件影响的蒙牛成了焦点,开盘股价暴跌24%。
  28日9时30分开盘,蒙牛股价报20.00港元,较上上周五的26.30港元下跌了23.95%。另外,受蒙牛事件影响,远在A股市场的三元股份继27日下挫2.61%后,28日再度受到重创,28日上午10时40分,跌幅高达3.63%。而伊利股份和光明乳业则出现小幅上涨,涨幅分别为0.36%和0.58%。

◎追问
蒙牛在售牛奶是否安全?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有问题牛奶是今年10月18日蒙牛乳业眉山分公司所生产的250毫升盒装纯牛奶,这一批次的牛奶已经全部销毁。但是他同时强调,并不代表其他没有检查到的牛奶完全没问题。
  上述消息引发消费者的担心,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蒙牛牛奶,是不是也可能存在问题?对此,蒙牛集团发言人卢建军27日表示:“我敢确保,没有一包问题牛奶流向市场。”
  据卢建军介绍,所有的食品企业都要在工艺结束之后,产品上市之前,对产品有一道质量的检测,这一道质量检测将决定产品能不能放行,蒙牛也不例外。
  “此次查出的问题产品,是在工厂里生产过程中抽检的,这就相当于一辆汽车在生产线上,轮胎还没有装,质检总局的人要来查这辆车的完整性。”卢建军说,“这一批次产品还没有到最后的生产工艺上,即便此次质检部门不去,我们也可以在整个生产工艺结束后,在产品出厂前通过集团的质量控制部门把问题检测出来,从而使出厂产品达到100%的合格率。”

网友曝买到问题批次牛奶?
  27日,有消费者在网上曝出,已经买到问题批次蒙牛纯牛奶,并在网上贴出其购买的10月18日蒙牛眉山工厂生产的盒装纯牛奶的照片。
  网友“男人好苦”在眉山当地论坛上发帖称:“蒙牛在声明中称,出问题的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牛奶未进入市场就被销毁。事实证明,这是欺骗全国人民。这是蒙牛高管说的没销售的牛奶,我孩子一箱都喝剩下5盒了。”该网友发出的照片显示,该批次蒙牛纯牛奶批号为“20111018G8 10108CCA//ZcT”。
  根据蒙牛印在产品包装上的产地代码显示,代码末端的“T”就表示产地是眉山。
  对此,卢建军27日表示,这个批次产品已经发现问题并全部销毁了,但并不代表所有10月18日那天眉山工厂生产的产品都有问题,现在蒙牛销售到市场上的产品都是检测合格产品。

问题批次奶品生产多少?
  而对于10月18日当天,眉山工厂到底生产了多少个批次的蒙牛牛奶?消费者如何去辨别?
  卢建军表示,同一个工厂一天会生产很多批次同样的产品,但具体数据他并不掌握,蒙牛保证销售到市场上的牛奶是合格的。对于有疑虑的消费者应该如何去辨别批次之间的区别,其并未予以回答。
  乳业专家王丁棉27日指出,蒙牛需要向大众分别公布出这一批次问题产品生产时的数量及销毁的数量记录,两者对比就可以明晰这批产品是否已经全部销毁,从而让消费者了解得明明白白。 
 本报综合《新京报》《法制晚报》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