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慧娘》剧照。 |
|
|
|
孟超自幼生活在“诗书之家”,耳濡目染,影响甚深,既熟读经书,也学了些地理、历史、算术、物理、化学等现代知识。在25岁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候》。1960年,孟超基于深厚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底和对祖国传统文学遗产的热爱,着手改编了明代周朝俊的《红梅记》为昆剧《李慧娘》。首次公演于北京舞台,得到了首都观众和戏剧界的一致称赞。1963年5月6日,上海《文汇报》抛出了梁壁辉的文章,对廖沫沙同志的《有鬼无害论》和孟超的《李慧娘》大加挞伐。《李慧娘》被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孟超被戴上了“反党分子”的帽子。1976年5月6日,孟超终因积郁成疾,含恨去世。 25岁出版第一部诗集 文学创作持续近40年 孟超原名励吾,又名公韬,出生在诸城一个仕宦地主之家。父亲昭润,叔父昭鸿,均工诗善书,名重乡里,且受维新思想影响,思想趋于开明。孟超自幼生活在这个“诗书之家”,耳濡目染,影响甚深,既熟读经书,也学了些地理、历史、算术、物理、化学等现代知识。他15岁毕业于其父创办的敬业国民学校,又赴济南省立一中念书。当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动荡时代,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十分活跃。他们提倡民主、科学,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热潮。1917年底,省立一中闹学潮,驱赶校长,孟超因参与学潮被开除回乡。1919年,“五四”运动波及诸城,县里以徐宝梯(陶钝)等激进青年为首组织了“反日会”,孟超积极参与活动,受到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启发和教育,这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24年,孟超离开了封建家庭毅然奔赴上海,报考了当时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领导的上海大学。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孟超接触了不少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了马列主义,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方向。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于由一名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青年学生而成为坚信马列主义的战士。此时,他一边上学,一边参加革命活动。国共合作时期,先后担任过上海大学国民党区分部执委,上海特别市党部干事等职,亲身经历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革命的实践丰富了孟超的文学创作源泉,192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候》出版了。《候》的出版标志着孟超以新诗人面貌在中国文坛上崛起。 诸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张建平告诉记者,孟超的文学创作,前后持续近40年,作品涉及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多个门类。孟超的性格豪爽直诚,文如其人,孟超的散文、小说、戏剧也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他直诚豪爽的性格,抒发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爱憎。可以说,孟超的爱憎,既属于他个人,又属于我们的祖国,他的情感与中华民族息息相关。 办“太阳社”倡革命文学 投身革命宣传抗日 据诸城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诸城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邹金祥介绍,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上海大学被查封,孟超被迫停学。之后,在党组织的支持下,他与蒋光慈、钱杏等成立“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春野书店,在提倡“革命文学”方面起到了先锋的作用。1929年秋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筹备,孟超与夏衍等参加了党内筹建左联的工作,并于1930年3月加入左联。从此,孟超正式步入文坛,成为我党领导下的文艺战士。1929年11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孟超与夏衍、郑伯奇、冯乃超等又都是早期剧社的创始人,对中国左翼戏剧运动开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抗日战争开始后,孟超愤然投入抗日的洪流。1938年至1939年的国共合作时期,孟超先后任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十一集团军宣传队队长,三十一军政治部干事,广西绥靖公署国防艺术社总干事等职,随军在安徽大别山区、湖北襄樊、枣阳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夏,孟超离开鄂北去桂林。在桂林时期是孟超创作的丰收期。他在从事桂林文协分会工作的同时,以大部分时间投入杂文和历史小说的创作。1940年8月与夏衍、聂绀弩、秦似等创办了杂文刊物《野草》。他们专写短小杂文抨击时弊,宣传抗日,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44年秋,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桂北的攻势,孟超被迫离开桂林,辗转贵阳、昆明等地。1946年夏去重庆,先任《萌芽》月刊编委,并在正中中学教书,后应聘前往南温泉西南学院任教,同时又参加《西南日报》副刊“高原”、《大公报》“漫画漫话”旬刊、《新民报》“艺术周刊”等的编辑工作。编教之余,写有随笔、杂文多篇,发表于《萌芽》、《野草》等杂志。 1947年6月,随着全国学生反内战、反饥饿浪潮的掀起,重庆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进步势力的迫害,大肆搜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孟超和聂绀弩等因参加“抗暴”运动,也成了他们网罗的对象,遂不得不只身避走香港。不久,被聘为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特约撰稿人。1948年7月,参加了茅盾主编的《小说月刊》的编辑工作。在港期间,他完成了《<金瓶梅>人物》一书,还写了数十篇杂文,分别发表于《野草》等刊物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南下的凯歌声中,孟超于1949年初由香港取道朝鲜重新回到了内地。
因写《李慧娘》遭批判 受政治迫害含恨去世 全国解放后,孟超以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洪流,曾先后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委会委员、国家出版总署图书馆副馆长、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副主任、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兼戏剧编辑室主任等职。先后主持出版翻印了《中国地方戏曲集成》、《郝寿臣脸谱集》、《墨憨斋定本传奇》、《孤本元明杂剧》、《盛明杂剧》和大量现代戏剧作品,对戏剧出版事业及促进戏剧研究、戏剧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邹金祥介绍说,1960年,孟超基于深厚扎实的古典文学根底和对祖国传统文学遗产的热爱,着手改编了明代周朝俊的《红梅记》为昆剧《李慧娘》。剧中集中刻画了太学生裴舜卿和奸相贾似道的宠妾李慧娘之间离奇悲壮的生死恋,以及李慧娘对荒淫残暴的奸贼贾似道的反抗与斗争。1961年秋,《李慧娘》由北方昆剧院首次公演于北京舞台,得到了首都观众和戏剧界的一致称赞。此后,还曾在钓鱼台礼堂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了专场,董必武为之鼓掌,周总理给予好评。《李慧娘》在改编与演出的过程中,始终得到了他的诸城同乡康生的称赞和指点。他亲自写信给孟超表示“祝贺”,还几次到剧场看戏。1963年5月6日,上海《文汇报》抛出了梁壁辉的文章,对廖沫沙同志的《有鬼无害论》和孟超的《李慧娘》大加挞伐。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总结会上,《李慧娘》被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孟超被戴上了“反党分子”的帽子。 1964年秋,孟超作为“监督改造”对象被送河南安阳搞“四清”;1969年被送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直到1974年,被定为“叛徒”,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长期的政治迫害,使孟超的身心备受摧残。1976年5月6日,在黎明即将到来的时刻,孟超终因积郁成疾,含恨去世,终年74岁。 1979年3月27日,孟超的冤案平反,《李慧娘》重新走上舞台,一直传唱到今。然而,孟超却再也看不到了。 本期图片 本报记者 秦子虚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