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月1日,大量旅客聚集在西安火车站售票大厅外排队买票。 新华社发 |
|

|
|
◎旅客集中登录购票系统导致系统瘫痪 ◎购票如超时会现“吞钱不吐票”的情况 1月1日起,实名制火车票购票方式全面实施,网络订票和电话订票方式也已在所有列车中推行。很多旅客在这些新举措面前“卡了壳”,不少旅客在12306网购车票时,频频遭遇“系统忙”而无法访问,而且“吞钱不吐票”的状况依然存在。 记者亲历 折腾一个多小时竟没有搞定 为引导旅客优先选择网络购票、电话订票,自2012年1月1日起,包括济南铁路局在内全国各铁路局电话订票和互联网售票的预售期变更为12天(含购票当日),要提前于车站窗口和代售点。这让大量旅客开始在电脑旁“守株待兔”,随时刷屏等待着火车票放售。目前,网上购买火车票唯一官方网站就是铁道部下属的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www.12306.cn)。 1月1日11:50,记者登录12306网站,发现页面速度比平时慢了不少。在输入用户名等信息并点击确认后,记者进入了个人注册的购票页面。输入购票信息,记者点击确定准备提交订单,页面却出现“系统忙”,订单无法提交。 无奈下,记者只好返回网站首页,重新输入购票信息。但再次提交订单时,记者依旧遭遇了“系统忙”。关闭页面,记者重新登录12306网站,输入用户名后,页面却显示“当前访问用户过多,请稍后重试”。 于是,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次,记者花费了1个多小时,也没能提交上购票订单。 18:30,记者再一次登录12306网站,却又一次遭遇“当前访问用户过多,请稍后重试”的窘况。 之前,铁路部门曾要求全国各车站错时网上售票。其中,12306网站将全国各站放票时间分为8:00、10:00、12:00、15:00共4个时间段,济南、济南东、济南西、青岛站为12:00开始网上售票,济铁管辖范围内其他车站为15:00放票。 但从首日12306网站的表现来看,这种错时并没能完全解决旅客集中登录购票导致系统瘫痪的情况。 而电话订票操作起来比网购顺利些。按铁路部门要求,电话订票和网上售票一样,都是提前12天开始预售车票。如1月1日,旅客可以通过济铁95105105预订到1月4日至1月12日的火车票。
铁路部门 网购车票须在半小时内完成 在北京西站售票厅,17号值班主任窗口以往只接待有特殊情况、特殊需求的旅客,平时几乎无人在此排队,而在1月1日上午10时却成为售票厅内的“大热门”,专门接待网购票成功却取不出车票的旅客。 石家庄的刘婷与朋友一起来北京旅游,进京时在网上订购了两张进京车票和两张3日回去的硬座车票。“回去的车票,支付时两张票是一起通过网银交的费,可是取票时售票员说只有一张,系统里没有另外一张票的记录。” 刘婷说,两张票票款在同一笔订单中支付,收到的电子票确认短信也明确写有两个人的名字、显示两张票额。 记者在北京西站、北京站取票口看到,有刘婷这样遭遇的旅客还有一些,去往湖北的旅客卢女士订购了4张火车票,成功支付后也只能取3张车票。 针对有旅客反映网上购票时,车票没订上,钱却被扣了的问题。铁路部门解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网络购票有一定时限,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如果超时,票额就会重新返回售票系统,造成票没订上,钱被扣了的现象。根据人民银行关于银行卡使用的有关规定,银行会在15个工作日内,把钱返还到旅客订票账户上。目前,铁路部门已增加了网络购票的支付时限,尽量减少这种现象。 ◎专家表态 提升技术和服务 避免“冤枉排队” 尽管“电网购票”还不尽如人意,但仍是提高铁路信息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上海虹桥火车站,甚至有两名来自奥地利的游客对网络购票很感兴趣,并询问记者是否可以通过护照在网上订票、订票网站是否提供英文版服务等。 同济大学轨道交通专家孙章认为,网络和电话售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公开,能让旅客及时掌握售票信息,避免“排冤枉队”。 2012年网络售票和电话售票的全面推开,对于新兴的售票方式,在技术支持和服务细化方面还有待继续改进。 要让“电网购票”受到旅客青睐,需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值得肯定的是,从网络和电话购票实施以来,铁路部门已在陆续进行改进,优化网络订票系统,拓展电话购票辐射面。
◎相关新闻 2012年第一天 铁路客流平稳有序 记者2日从铁道部获悉,2012年元旦当天,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509.6万人。 铁路客流增长平稳,旅客候车、乘降秩序良好。铁路部门共开行旅客列车3579列,其中加开临时旅客列车137列。 根据目前售票情况,预计1月2日全国铁路客流增长平稳,不会出现激增现象,主要以中、短途客流为主。全路计划开行临客152列,同比增加107列。 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网上购票一张有效身份证件只能注册一个用户,同一乘车日期同一车次只能购买一张车票;一个注册用户每笔订单最多可订购5张车票,但须一票一证件。购买儿童票,可使用同行成年人的有效身份证件信息。 本报综合新华社、《济南时报》、《京华时报》等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