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推动文化大发展
 
标题导航
城市“护眼人”,天黑就出发
2012年01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护眼人”,天黑就出发
◎记者体验路灯养护工作,站在12米高空不敢往下看 ◎工人称早习惯了高空作业,就像站在自家阳台一样
  路灯养护人员在高空维护亚星桥上的亮化设施。
  寒冷的冬夜,工人们喝点热水暖暖身子。



  每到黄昏,大街小巷的路灯次第亮起,点亮我们美丽的城市。路灯就像城市的眼睛,需要细心的维护。路灯养护工作,就是擦亮城市的眼睛。1月7日晚7时许,记者来到潍坊市路灯管理处,跟随路灯养护人员一起上路维修作业,体验路灯养护一线工作人员的苦与乐,同时记者还亲身感受了一把高空作业的惊险。这群在高危环境下工作的“触电男儿”说,别人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而他们的眼里容不得一盏灯不亮。
养护人员 24小时待命,平时灯一亮就上路
  如果把路灯比喻为城市的眼睛,路灯养护人员就是城市的“护眼人”。1月7日下午5时18分,整个城区各条街道上的路灯开始正式“上岗”。下午5时52分,经监测中心监测,整个城区开灯无故障,路灯养护人员也开始上路了。
  潍坊市路灯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的照明设施,主要分布在潍城区、奎文区和高新区,共有功能、装饰、景观灯具7万余盏,其中路灯分布三区的68条道路(路段)、72条背街小巷(小区),共4万余盏(半导体光源所占比例为95%)。潍坊市路灯管理处副主任谭德林说,“我们路灯处管辖范围内,设置路灯专用变压器、低压电源156台,线路总长度500余公里。”整个城区7万余盏灯,市路灯管理处共有20余名路灯养护人员,分成六个班组,每天晚上不管刮风降雨,都得上路对路灯进行排查。
  当晚7时许,记者跟随一组路灯养护人员姜玉纪、张国友、王绍海一起上路为路灯排查故障。司机师傅王绍海说:“平时我们都是灯刚亮起来就上路,今天出门晚些。”“我们管辖范围内照明设施的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班长姜玉纪自豪地说,在市区几乎看不到不亮的路灯。
  “遇到突发事故,我们是随叫随到。”姜玉纪说,养护队是24小时待命,经常碰到午夜有汽车把路灯杆撞倒的交通事故,他们接报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剪断电缆、清理损毁的灯杆,以免造成安全隐患,影响交通。
  “我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都是很平凡的事。”从事路灯养护工作20多年的姜玉纪说,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路灯亮起来,为市民带来明亮。
记者体验 12米的高台直打晃,不敢往下看
  因为要逐盏观察路灯,发现问题时就要停车查看,工程车行驶得很慢。7日晚8时许,姜玉纪发现东风东街与北海路交叉口以南路西侧的一盏路灯忽明忽暗,马上靠边停车检查。
  跳出驾驶室,张国友把车后的铁支架打开,稳稳地支在路边。记者戴上安全帽,和姜玉纪一起登上升降车查看情况。升降车位于摇臂顶端,说是车,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平台,周围一圈铁栏杆刚刚及腰,车内只容两人站立,前方有个小操作台。姜玉纪叮嘱记者站稳了,就操纵按钮,缓缓升起了摇臂。就在上升的一刹那,操作台猛地颤动了一下。随着操作台的徐徐上升,记者渐渐感到一种失重的感觉。
  每当姜玉纪更换升降挡和调整平衡度时,操作台都会在空中“咯噔”一下,记者也随之“惊”一下。
  “怕吗?”姜玉纪问。“还可以!”记者嘴硬地说。当操作台上升到10米高的路灯上时,记者感到身体似乎失控了。操作台在空中跟着摇晃,记者感到身体很飘。
  “没事的,”姜玉纪安慰记者说,“头一回上来人人都怕。”
  “你习惯了?”记者问。
  “早习惯了,我在上面就像在自家阳台上。”姜玉纪说。
  升降车终于升到了灯盏的位置,低头一看,地面的人和车都变小了,下边悬空,手心开始冒汗,腿发软,于是牢牢地抓住栏杆。姜玉纪告诉记者,这盏路灯高度是12米,不算高,还有很多十五六米高的路灯,他还修过20多米高的灯。姜玉纪神态自若地戴上绝缘手套,开始整修路灯。当升降车重新降回地面,记者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
工作辛苦 城市“护眼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回忆起自己的工作经历,姜玉纪说,他在学校专修电工专业,后来被分配到市路灯处,至今已有21个年头。当他第一次站在升降车内时,手脚都不会动,总感觉车会翘起来。姜玉纪说,不论站在10米还是20米的高空中,摔下去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慢慢地也就习惯了这种高空作业。
  他们负责的区域是西到西外环路,东至潍县中路,北达玄武街,南至宝通街。在这片区域内,姜玉纪的班组主要负责主次道路上的半高杆路灯。
  每天路灯的亮灯时间受光控、时控限制,冬天亮灯时间相对早一些,夏天一般在晚7时以后。每天晚上,路灯一亮,路灯养护人员就出发了,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姜玉纪说,他们一周有五个工作日,整个区域要走一个遍,大街小巷,只要有路灯的地方,就有工程车的身影。“每天晚上,总要整修十几盏灯吧。”情况顺利,三四个小时结束工作,遇到麻烦事,六个钟头还完不了,一般都要到后半夜。
  冬天冷的时候,半夜经常是零下十几度,高空作业还不能穿太厚,不然没法干活,冻得手、耳朵都木了。暖水瓶是他们必带的保暖用品,冷了就喝杯热水暖和一下,再爬上升降车继续做城市的“护眼人”。
  夏天气温高,一挨近路灯,热得像个小火炉,还有成群的蚊虫聚集在周围,所以天气再热,他们的工作服也是长袖、长裤。
  雨雪季节,容易烧坏保险;夏季气温高,路灯损耗特别大;下雨天不能带电作业,路灯养护人员也不能闲着,要出去巡视,看看哪里有积水,哪里有大面积灭灯,哪里有塌方造成灯杆歪斜,都要一一记录下来,待雨水过后就立即检修。节假日期间就更不用说了,每天都奔波在路上,巡视、检修,比平时的工作量还要大。

◎记者手记
  可敬的“触电男儿”
  在有些人看来,路灯维修人员的工作无非是换个灯。在记者心中,他们是一群在高危环境下工作的“触电男儿”。“干我们这一行的必须带电作业,否则你无法查找到问题。”姜玉纪说,带电作业的确很危险,但只要规范作业,就会是安全的。当然,每天和电打交道,偶尔被电“轻吻”一下也是有的,但他们都有绝缘措施,一般不会出现大碍。
  保证路灯正常运行是路灯维修人员的职责和使命。姜玉纪说,别人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而他们的眼里却容不得一盏灯不亮。
  记者从晚7时许和他们一起沿街工作,数次登上10余米高空,当晚10时30分已感到十分疲惫,而他们还要继续赶往下一个维修点。  文/本报记者 张玉丽 图/本报记者 张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