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昌潍就是我成长的故乡”
2012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昌潍就是我成长的故乡”



◎峻青看了本报《人文潍坊》关于他的报道后非常激动 ◎日前致电本报表示感谢,并给潍坊的父老乡亲拜年
  1月13日,峻青看到了本报第25期《人文潍坊》之“昌潍大地之子峻青”,90岁高龄的他非常激动,立刻致电本报,“昌潍大地之子是我今生所获得的最崇高的荣誉,我很难为昌潍父老做贡献了,请转达我对昌潍父老衷心的感谢和问候,祝昌潍父老春节快乐”。

  洋洋洒洒数万言纪念峻青
  因为峻青的原因,昌潍大地进入了中国军事文学的版图;因为峻青的原因,广大读者记住了发生在昌潍大地上可歌可泣的故事。峻青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昌潍大地上!
  2011年12月25日,在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悉心的采编过程后,《潍坊晚报》第25期《人文潍坊》之“昌潍大地之子峻青”终于见报。多达八个版面,文图并茂的稿件,记叙了峻青老人当年深入敌后、潍水河畔创作《黎明的河边》、多次遇险、重返昌潍等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洋洋洒洒数万言,再加上记者四处探访求得的十余张珍贵的峻青照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峻青。
  《人文潍坊》之“昌潍大地之子峻青”见报后,引起了潍坊本地读者的极大关注,当期的《潍坊晚报》一上市就被读者疯抢。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贵颂说,“我是一口气读完‘昌潍大地之子峻青’的,稿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峻青,让我们对这位老乡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人文潍坊》出的很好,潍坊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人辈出,希望这个周刊办的越来越好。”
  本报《人文潍坊》周刊创刊于2011年7月,至今已出版了28期。《人文潍坊》周刊主要关注与潍坊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旨在传承潍坊历史文化。
“这是我今生的最高荣誉”
  远在上海的峻青老人也看到了本报策划报道的“昌潍大地之子峻青”,90岁高龄的峻老不顾年事已高,一口气看完稿件后就给本报打来电话。
  “昌潍大地之子最先也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由昌潍人提出的,本来可能早已被淡忘的称呼,没想到50多年后,昌潍人重提这个称呼,这是我今生所荣获的最崇高的荣誉。”峻老在电话中说,“这个荣誉既让我感动,又让我惭愧。我因中风手抖,很难再为昌潍父老写点什么了,请转达我对昌潍父老最衷心的感谢,并祝昌潍的父老乡亲们春节快乐。”
  昌潍是峻青的第二故乡,自1946年第一次来到当时的昌南县,峻青便与昌潍结下了不解之缘,解放后,峻青也多次来到昌潍创作。他和战友在这里战斗过,多次遇险却化险为夷,这里的生活和战斗经历成就了他的著名作品《黎明的河边》。
  “看到《潍坊晚报》的《人文潍坊》,我仿佛回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又回到了昌潍,隐约看到了那么多逝去的战友,我们曾经一起并肩作战,他们无时无刻不活在我身边。”在上海定居多年已90岁高龄的峻青仍是一口地道的胶东话,“改不了了,海阳是生我的故乡,昌潍就是我成长的故乡。”
缴获一把“匣子枪”送战友
  《人文潍坊》之“昌潍大地之子峻青”把峻老的思绪重新拉回了半个多世纪以前。峻老在电话中给记者讲述了战争年代他和战友生死相依的一个故事。到昌邑时,峻青的身份是敌后武工队小队长和记者。有一次,峻青和当地的武工队队员前去抓捕敌特分子,进入敌人住宿的屋子时,多数队员都只顾飞身扑到敌人身上,峻青却撇下敌人不顾,急忙用双手去摁住敌人头下的枕头,原来枕头底下有一把20响的“匣子枪”。
  峻青说:“当时队员们没有经验,敌特分子一般都把枪藏到枕头底下,如果不及时摁住枕头夺下枪,万一被敌人抢先拿到枪,队员们会有生命危险。”
  一把20响的“匣子枪”,这可是战争年代最珍贵的东西,但重情好义的峻青却毫不吝啬的把它送给了当地的民兵英雄李成万。没想到,民兵英雄李成万却牺牲在峻青的身边。在峻青一次跟随采访李成万时,被隐蔽的破坏分子盯上,当时的会场在一个广场的土台子上,李成万和峻青都在场,但李成万的开场白还没讲完,敌人不认识峻青,就首先开枪把李成万打死了。
  幸亏昌邑李家埠村民李元兴等掩护峻青藏进了麦草垛,才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昌潍人民的多次救命之恩让峻青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众人眼中的峻青
  1986年,峻青受邀回到昌潍参加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见到了几位战争年代的老战友和老朋友,接见过潍坊一中“春寒文学社”年轻的社员们,从此之后,割不断的乡情再次把峻青和昌潍大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原潍坊市文联副主席韩钟亮和峻青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峻青多次回潍,他都前往陪同。韩钟亮说,“峻老身体一直不好,多次来潍时都突发疾病,但峻老为人厚道,重情好义,尽管自己身体不适却总是有求必应。但凡有人来求字画,他都会毫不吝啬地泼墨挥洒,写字作画送给那些前来看望自己的客人。”
  2005年春天,峻青和夫人于康再次来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昌邑,这距他第一次来昌潍大地已经有60个年头了。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获悉后,向峻青发出邀请,希望他担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名誉院长,峻青欣然应允。
  潍坊学院副院长王恒升教授说,峻青是“十七年”时期涌现出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无论哪家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史,但凡提到“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峻青都是绕不开的人物。“峻老身体不好,但受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后,特意手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题字从上海寄过来,这让我们全院师生非常感动。现在由峻老题字的学院牌匾就挂在教学楼前,一直激励着学院学生热爱文学、创作文学。”王恒升说。
当之无愧的“大地之子”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潍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贵颂曾见过峻青两次,谈及对峻青的印象,孙贵颂说:“峻青老原名孙俊卿,与我是本家。他是海阳人,我是福山人,两地相隔仅一百公里。当我在学校读到他的《黎明的河边》和《老水牛爷爷》的时候,既为作品的故事所吸引,更为作者是我的老乡而骄傲。”
  孙贵颂告诉记者,第一次见峻老是在昌邑宾馆,他谈到自己为什么要不停地写作时,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边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儿女的壮烈事迹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每想到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而慷慨地贡献了宝贵生命的人们,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动起来,有了一种要用文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促使我写出了这些作品。”正是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与文学禀赋的契合,才使峻青老在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灵感,成功地驾驭了那支生花妙笔。他的文字,岂止影响了潍坊人民,而是感动了全国人民。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之子。
  第二次是在2002年,作家田永昌先生回故乡青州举行他的《田永昌文集》出版发行仪式,孙贵颂的爱人负责组织那次活动。峻青老本来打算回山东参加的,临行之前,却因老伴突然摔倒骨折住院而未能成行。孙贵颂说,“峻老为我与妻子抄录了一首旧诗,委托田先生转交,使我们深受感动。”
  诗云:“岁岁频返海边城,故乡风物总牵情。卧听胶东一夜雨,胜似江南半生梦。乡心不与年俱老,痼疾却似日益增。安得扁鹊回春手,踏遍齐鲁万千峰。”
  孙贵颂告诉记者,“峻青老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特别是那一口地道的胶东话使我备觉亲切,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本报记者 韩镇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片
峻青简介
  山东海阳人,生于1922年。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昌潍地区武工队小队长,《中原日报》编辑组长,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代理党组书记,《文学报》主编。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海啸》,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怒涛》、《海燕》,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三峡赋》、《梅魂》,《峻青文集》(6卷),评论集《峻青谈创作》等。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