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崔鸿志创作的《东阳河村夜猫子集》陶艺作品。 |
|

|
|
◎青州邵庄镇玉皇庙村崔鸿志计划在家办民俗陶艺博物馆 ◎应邀赴沈阳创作的二人转群雕在“刘老根会馆”永久展出
近日,青州市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来到邵庄镇玉皇庙村农民崔鸿志家中,深入调研其掌握的陶艺制作这门传统手工技艺,与其探讨如何继承和发展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记者了解到,崔鸿志正在家中筹建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民俗陶艺博物馆。去年他还进驻沈阳市郊的本山传媒基地参与创作完成了“刘老根陶艺群雕——东北二人转三百年”,在北京“刘老根会馆”永久展出。
筹建民俗陶艺博物馆 1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州市邵庄镇玉皇庙村崔鸿志家中,看到41岁的他正在制作一些陶艺民俗人物准备过年送给亲朋好友,一块泥巴在崔师傅手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生动传神的人物。“我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童年的乐趣更是离不开泥巴,受爷爷烧制陶瓷的影响,与泥土有很深的情结。”崔师傅告诉记者,2000年,他先后到淄博、济南等地拜访陶艺老艺人,不断的学习和琢磨学成了这门手艺。 记者看到,崔鸿志创作的《东阳河村夜猫子集》陶艺作品有数米长,赶集的人群千姿百态,有讨价还价的,有借机打情骂俏的,一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农村市井生活。崔鸿志向记者介绍道,黄楼街道东阳河村夜猫子集是东阳河村农历八月十四晚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原先是人们为过八月十五购买过节物品的一个集市,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夜猫子集我去过,也听父辈讲过过去赶集的场景,我把前辈的人的事一件件拣拾起来,使之重新鲜活。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充满对乡村农事农人的回忆,充满泥巴味儿。”崔鸿志说。 记者还看到其创作的《昭德古街》、《云门山庙会》等陶艺作品,上面“人物”都是按情节摆放的,“人”的表情各异,百人百面,生动地将旧时当地那种简单、质朴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用陶艺展现在人们眼前。“我现在正在家中筹建一个民俗陶艺博物馆,用陶艺的形式展示青州的当地民俗。”崔鸿志告诉记者,自己在家中腾出了200平方米的空间,准备将自己的陶艺作品摆上展示,免费供人参观。 教赵本山制作烟灰缸 去年,崔鸿志受本山传媒集团邀请,参与创作了“刘老根陶艺群雕——东北二人转三百年”主题陶艺创作。崔鸿志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到辽宁省的抚顺、鞍山、本溪等地农民家中体验东北民俗,为陶艺群雕的创作做准备。 崔鸿志向记者介绍,2011年1月份起,他进驻沈阳市郊的本山传媒基地开始创作“刘老根陶艺群雕——东北二人转三百年”主题陶艺,该主题陶艺以时间为主线,用九大板块展现二人转不同时期表演的空间和形式。2011年7月创作完成,涉及陶艺人物及场景作品800余件,其中既有黑土地文化背景、东北人生活场景,又有二人转表演情景,在北京“刘老根会馆”的百米长廊内展出。 “我在本山传媒基地,经常见到赵本山,他经常与我们探讨艺术,他认为艺术应该大俗大雅,必须贴近生活,我也是持有相同的观点。”崔鸿志告诉记者,在参与创作“刘老根陶艺群雕——东北二人转三百年”主题陶艺期间,他还教过赵本山制作陶艺烟灰缸,赵本山学得非常认真,不长时间就学会了。 政府部门关注传承 记者了解到,崔鸿志的妻子张爱霞和12岁的女儿崔晨曦都会制作简单的陶艺,经常将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送给亲朋好友。 “我会制作烟灰缸等简单的陶艺,我认为制作陶艺人物关键是表情,胳膊、腿等稍微差点。”张爱霞说,自己只利用业余时间,跟丈夫学了一点技艺。而女儿崔晨曦则说,她经常制作一些水果、蔬菜等陶艺作品送给朋友,以后打算跟父亲好好学习,掌握这门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传统手工技艺程序复杂、收益相对偏低,面临着失传和后继无人等问题。”青州市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指挥部调研组的钟耕增告诉记者,自去年开始,他按照市里的安排,深入到青州古城区域大街小巷,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现场调研和整理统计,与老艺人探讨和交流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保留“活”的历史。 钟耕增向记者介绍,崔鸿志制作的民俗陶艺人物憨厚、朴实、生动,使本来没有生命的泥土,当注入思想后,就有了灵魂。“陶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制作陶艺是个苦力活,收入也不多,但是我非常爱好这门手艺,我要把我的手艺传给女儿,让她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崔鸿志对记者说。文/本报记者 庞志勇 图/崔鸿志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