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乾隆时期所建的城隍庙戏楼,上有郑板桥题词的匾额:神之听之。王延琰翻拍于《百年潍坊掠影》 |
|

|
|
潍县历史上没形成过地方特有的剧种,在民间戏剧娱乐活动中,流传到潍的剧种也有不少,但最受人们喜爱并被广泛习练传唱的,还是京剧。每逢庙会、节庆,官商士绅们就出来约班。在正规戏院建起之前,城隍庙戏楼是潍县城唱戏最多、演唱时间最长的地方。
戏班人员经常流动 城隍庙戏楼演出最多 旧时的潍县地处胶济之间,交通方便,商贾云集,人们生活相对富裕,戏剧活动相对活跃。潍县历史上没形成过地方特有的剧种,在民间戏剧娱乐活动中,流传到潍的剧种也有不少,但最受人们喜爱并被广泛习练传唱的,还是京剧。清末民初,就有京剧戏班活动在潍县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戏班是民间的主要演出团体,也是戏曲演员的主要组织。 潍县的京剧戏班不像京都之大班一班既成,多年不变,而是一年四季一季一成,班主演员一季一换,而班名却常常连续使用。所谓班主,即某一有活动力的演员,找到能拿出部分粮食或现金的财东,用这些粮食或现金聘用演员,租赁戏箱,成立戏班。演员进班只管演戏,报酬分期付清。演出收入全由班主收存,最后汇总还账。倘若该季收入好,财东满意,还可续二季,如果收入不好,财东无利可图,该季期满就结束,演员和班主则各谋生路,重新搭班或重组新班。清末有一个叫李万隆的京剧艺人,因嗓音失润,由北京来到潍县,办起了颇有名气的四喜班,经常在各乡镇演出。另外,潍县较有名的还有永福班和三庆班。 戏班以卖艺为生,无固定地址,也无固定演出场所,哪里相约就去哪里。在农村演出,多因山会庙会为游人助兴,或是庆贺丰收,有时也为了求雨消灾。这些演出中,有的常年如是,如清明节潍县沙滩的演出,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香山、驼山的庙会、五月初一潍县城隍庙会。城隍庙戏楼是乾隆十七年(1752)时郑板桥修建的,从戏楼建成,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年)潍县城第一个戏院子建成前,中间170多年时间里,城隍庙戏楼是潍县城唱戏最多、演唱时间最长的地方。五月初一到初五的城隍庙会,每天都有戏。每逢此时,就有官商士绅们出来约班,好戏连台,唱个不休。每年清明节,南沙滩都要搭台唱戏。台立河边,有点像南方的戏社。人们争相来这里看戏,一饱眼福。届时人山人海,有身份的妇女还要坐了骡车来看戏。 表演出众可当场得赏 闲时也去“盘凳子” 戏班每到一地,领班和主演都要带上戏单到会首那里请会首(旧时民间各种叫做会的组织的发起人)点戏。会首要看看主演的仪容,考考主演本事的大小,了解戏码情况。戏班每地演出一般三天,每天三场。演出剧目虽因演戏之目的不同而有所侧重,但都讲究在一天的演出中,老生、花脸、青衣、花旦、文戏、武戏都要有。 除个别地方有戏楼外,大多是现搭戏台,在有限的条件下力求讲究。过去农村无电,白天还好说,晚上就在台口两侧摆上盆或小锅,倒上植物油,搓上粗粗的棉花芯子点着照明。 那时有当场赏钱的习俗,不管是谁,只要你的戏叫会首看好了,就当场给赏,素有“潍县梅兰芳”之称的孙燕福获此荣幸次数之多,无人能比。一时的演员还有王永祥、白亭子、何洪宾等。其中王永祥较杰出。 艺人走南闯北到许多地方演出,生活来源完全靠唱戏的报酬。在演出较多时,演员一个台口演完,为了不误下个台口的演出,经常黑夜赶路。下戏后三五个人结伴,一路上说着话聊着天,消减疲劳。有时因道路不熟走错,整晚都在路上打转。 除每年例行的演出之外,艺人也有青黄不接的时候,闲着没事就去盘个凳子。所谓“盘凳子”就是为顾主家的红白喜事小型演唱,不用穿戴打扮,不用戏台,只需几个人带上文武场的乐器就行。唱的多半是附合主家请戏之缘由的戏,有时也由主家点戏。一天下来,除能赚个酒足饭饱,还能挣上几块钱。 进了腊月门,班主便把所有的服装道具、盔头和刀枪把子统统收箱封存起来,该班也解体。来年还要成班的,在此时即把新班子组好;来年还要搭班的,也在此时约班定下,然后各人收拾铺盖回家过年。搭不到班的艺人只能另谋生路。
张家花店可欠账 日久形成“戏子市” 戏班一年几次聚散,演员需搭新班,在潍县自然形成了一个市场,当地人称“戏子市”。潍县北关有一家“悦来花店”,因店主姓张,故又称张家花店。该店原以贩卖棉花为业,几间草房搭着通铺,招揽过往贫寒旅客住宿。这里收费低廉,且可欠账,来潍县演出的艺人,一季戏班结束等着再搭新班的都住在这里。 店中的几间小草房就像农村大集上的短工市一样,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后,搭班人便跟着成班人到另一新班去干上一季唱戏的“短工”。天长日久,这张家花店便成了潍县京剧艺人的集散场所,人们称为“戏子市”。这名称虽不甚悦耳,但来潍的艺人从不计较。店主也深知艺人的景况,为了方便艺人,店中常年设有伙房,不管哪里来的,不管有钱无钱,只要有人介绍是来搭班的艺人,就可在铺上睡,在店中吃,所欠房费饭费等到艺人搭到班后,由组班一方代为付清。 店中还有戏箱一付,一时未能就班的艺人可以租赁该箱结伙唱戏,也可在店中土台上进行小型演出,来看戏者,把钱放在门口的笸箩里即可进去。收入虽少却强过坐吃山空。小小花店,数间草房,能使无着落的艺人暂时食宿有依,犹如“艺人之家”。
◎京剧知识 京剧两百年 从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渐进渐变的过程。在艺术上,京剧是徽剧与当时在北京流行的许多戏曲艺术,如京腔、秦腔、昆剧、汉剧等地方戏曲反复“杂交”而成,吸收了这些剧种的许多艺术精华,才逐渐壮大成熟起来。 京剧的诞生是我国戏曲史乃至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京剧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众、观众之广、影响之深,都居中国300多种地方戏剧之首。
◎相关链接 富有人家自己建戏班 在节日以外,潍县的士绅们都是看堂会戏,在自家院内临时布置矮戏台,雇佣戏班演唱。凡是办堂会,都要摆宴请客,一边吃酒,一面看戏,要花很多钱,即使富有人家,也不能经常为之,于是一种班堂戏流行起来,演出只演“三小戏”,即一个小旦,一个小生,一个小丑,只用小锣小鼓,所谓“轻锣轻鼓”看的是风情和逗笑,如《拾玉镯》、《柜中缘》之类即是。 堂会戏和班堂戏的演出都受时间限制,一些热爱京戏的乡绅便在家里组建戏班,潍县乡绅丁善长在家组成了一个四五十人的戏班,从济南、北京延聘名角作为台柱,连四喜班的班主李万隆都曾在他的戏班演出过。丁善长在大庭院中,叫自己的木工,根据院子尺寸,用木柱木梁特制活动戏台,经常在家开锣演唱。这戏班的行头,均新鲜精细,大都是派人到北京、苏州定制的。丁善长本就擅长绘画,还依据戏剧情节,自己增加新的道具。他家常年雇用的高手油漆扎彩工人于伯松,善于仿制各种“像生”,就叫于伯松创制一些新式戏剧行头,如演《安天会》曾自制“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各样奇怪的面具;演《胡迪骂阎》就特制了“高鬼”和“大头鬼”的形象;还有地狱场面中磨人的假磨,演《济公传》、《赵家楼》用细布缝制的裸形女子等,均制作精致灵巧,惟妙惟肖。这些新型道具,皆是丁善长主观想象先提出要求,然后叫于伯松等“像生”艺人动脑筋想办法,进行制作。每次初制的形象,如不符合丁善长的心意,就毁了再做,一件东西可翻工到十几次,早晚满足了他的要求才行,至于所费的工夫、材料是不计较的。 王延琰 陈景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