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走近潍坊京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戏院建成,观众过足戏瘾
2012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院建成,观众过足戏瘾
  1948年7月30日,永乐大戏院刊登在《新潍坊报》上的演出广告。刘愉供图



  1928年,潍县建起第一座席棚戏院,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之后永乐大戏院、中华大戏院相继建起,解放后,两大戏院还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杨宝森、奚啸伯等纷纷来潍,一时名家荟萃,流派纷呈,极大地满足了潍县观众的艺术享受。
席棚戏院演戏两年 吊起潍县观众胃口
  潍县历史上第一个大戏院是一座席棚戏院。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天,青岛永安班班主刘寿山率演员三十余人来到潍县,住在北关“戏子市”张家花店。因店内有一大院,就搭台演出。因受观众欢迎,同年“双十节”又被邀到南沙滩公演。当时驻防潍县的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爱好京剧,便策划在潍县建立戏院。一经县建设科拍板,刘寿山就约来青岛同行刘德美,联手租下武衙门大院,建成一座席棚草顶的简易戏院,棚内搭了戏台,摆了条凳,称潍县大戏院,这对当时的市民来讲,规模已是空前了。
  为了增强演员阵容,永安班从外地礼聘来陈少燕三姐妹,陈少燕是著名的坤旦,唱做俱佳,观众为之风靡。“三天不吃饭,看看陈少燕”的噱语几乎无人不知。在陈少燕之后,礼聘的是扮相艳丽、才艺出众的著名坤旦白素莲,又一次引起轰动。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潍县大戏院满足了潍县人娱乐的需求,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永乐大戏院规模较大 成胶济线上著名剧院
  潍县大戏院的席棚毕竟太简陋,又出现破损,演出两年就不再营业。北乡人张有声等集股,典赁谭资九坐落在东关西四平街的一处地皮,于1930年建起了一座三层楼房的木瓦结构的戏院。永乐大戏院是潍县建立的第一座正规戏院。戏院规模较大,各项服务设施到位,两层共有座位近千个,池座第一排前为招待显要或宾贵之席,经常设方桌数张,上铺桌布,摆茶具果点。所有坐靠背椅的观众都可以享受茶水招待,按茶碗数收费。永乐大戏院建成后,成了当时胶济线上著名的剧院。
  永乐大戏院班底以原潍县大戏院的班底为主,又吸收四喜班部分成员,正式组成永乐班。主演则到京津等地邀聘名角,首演的是就近从济南邀来的庆乐班,相继邀来的,有白素莲、唐韵笙、安舒元、金少山、李万春、盖春来等名角。永乐大戏院的上座率很高,演出之日,戏院的租金是每天40元,不到一年,建院时所欠的债务全部偿还。
  永乐大戏院曾几度转手,1939年至1941年,李纯忠租用永乐大戏院,改为皇宫电影院,放映外国无声和国产有声电影。之后又改回永乐大戏院上演京剧,外地名角李宗义、裘盛戎、张艳卿、刘美君等相继来潍献艺。
  抗战胜利后,永乐大戏院已依约归谭资九所有。戏院的固定演员是老生徐韵声,青衣花旦赵慧雯,文武老生管凤云。临近解放,邀约外角不易,很长一段时间就靠这三位固定演员与全体班底同舟共济。
中华戏院曾被日军接管,被毁后原址建起大同剧场
  比永乐大戏院晚四年建成的潍县另一座戏院,是中华大戏院。1933年,潍县东城门外沿城墙辟出南坝崖商业区,成为城里和东关之间的繁华地带,此处更适于建戏院。于是潍县名绅丁叔言购得路西一大块地皮,建起了中华大戏院。谁知演出一年多,就因失火全部烧毁。当年又重建恢复旧观。中华大戏院在1936年改为明星电影院,上映国产影片。1942年,日军占领潍县,中华大戏院由新民会接管,改称兴亚剧场。除了演京剧,日本矢野杂技团等也在此演出过。1943年又以放映电影为主,上映过国产片《淘金记》、《十三妹》、《千里送京娘》、《木兰从军》、《盘丝洞》、《火烧红莲寺》等。抗战胜利后,改名光华影剧院,京剧也恢复演出。1948年解放前夕,光华影剧院因妨碍“城防”被毁。
  因为永乐大戏院在东关李家街上,往来客商和赶集的农民想看戏很不方便。解放后,京剧演员宁顺来和铁路职工张超来潍坊,在中华大戏院旧址(现百货大楼以北约50米)搭建了一座房顶是芦席的简易剧场,取名“大同剧场”——这是潍县历史上的第二座席棚戏院。宁顺来率张店中华戏院的部分演职员30余人,于1949年4月正式在大同剧场开台演出。首场演出了《红娘》、《勘玉钏》、《盘丝洞》等戏,颇受欢迎,大同京剧团也由此组建起来。
解放后排演新戏 名角纷纷来潍演出
  1948年潍县解放,九纵文工团和红旗剧团最早来永乐大戏院演出了歌剧《血泪仇》和《改邪归正》,还有九纵文工团京剧队的新编京剧《快活林》、《三打祝家庄》。当年年底,马少波来潍,为永乐的全体演员作了题为《旧剧的前途与艺人的出路》的报告,揭开了在戏院及其剧团进行“戏改”的序幕。
  为响应政府号召,永乐戏院首先上演较有进步意义的剧目,同时删改传统剧目中封建迷信的内容及淫秽的情节和唱词,继而净化舞台。大同京剧团在建成后也排演新戏,如《劈山救母》。戏的高潮“劈山”时,使用了烟火和布景,场场爆满。另外大同京剧团还排演了《白蛇传》、《秋江》、《猎虎记》以及根据清末潍县史料自编的《火烧盐店》。这些新戏,在唱腔、表演、音乐设计、服装改革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
  在排演新戏的同时,两大剧院还聘请外地名角来潍演出。在上世纪50年代,四大名旦来潍坊的有三位,先后是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须生来过两位,先后是杨宝森、奚啸伯;四小名旦来过三位,先后是张君秋、许翰英、毛世来。其中尚小云和毛世来都来过两次。宁顺来还约请评剧演员紫金霞等来剧场演出,首开了地方戏在潍坊剧院上演的先例。大同剧场的各方面设施虽不如永乐大戏院,但地理位置优越,看重票房价值的宁顺来既是文武全才的麒派老生,又是组建戏班的行家,他总是审时度势,通过多种形式来吸引更多观众。当时两大剧院是名家荟萃,流派纷呈,极大地满足了潍县观众的艺术享受。

大同永乐剧团合并 后改为潍县京剧团
  1953年,永乐大戏院因年久失修停演。工商联作为对私营工商业改造政策的一部分,利用永乐大戏院的大部分木料,基本按永乐大戏院的式样,在南关西市场建起和平剧场。1954年5月剧场建成后,永乐剧团在此演出。当年因和平路拓宽,大同剧场被拆除,大同京剧团先后迁至东市场原天主教堂旧址、白浪河东沿土岭子等处搭建简易剧场演出。1955年迁至与工商联合资修建的“人民剧场”。
  1955年冬,根据中央文化部的指示,潍坊市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登记,明确了体制改变,剧团成为集体所有制的文化事业单位;剧场实行公私合营,由剧场管理所统一管理。
  1958年8月,潍坊市政府决定“大同”、“永乐”两个京剧团合并,组建了“潍坊市京剧团”,成为国营剧团。同年底,潍坊市与潍县合并,潍县的胜利京剧团与市京剧团合并,统称为“潍坊市京剧团”,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1965年12月,潍坊市京剧团划归潍县,改称潍县京剧团。
  自1930年潍县有了第一个民间职业京剧团以来,历经30多年的发展变革,到1960年,与全国各地一样,潍坊的民间职业剧团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

◎京剧知识
角色分工明确
  京剧的角色有着非常明确的分工。现实生活中有男性和女性的分别,京剧中就相应有生行和旦行;男性和女性都有文、武、老、幼的区别,京剧的生行就分为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分为闺门旦、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和刀马旦等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在生行之外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京剧的行当在初期曾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京剧的行当就只是生、旦、净、丑四种了。
◎相关链接
程砚秋清唱等雨停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建国前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其后又由周恩来介绍入党。据说周总理指示,全国观众都想看你的戏,以前都是在大城市演出,这次就到中小城市吧,以满足那里观众的渴望,同时作一些民间艺术的考查。建国后程砚秋到全国巡回演出,他于1949年来潍,市公安局的冯海堂曾介绍说,市局派了两位便衣保安去接站,并一直随身保卫他的安全。宣传部及政府文化部门特在市民教馆礼堂组织了一次民间文艺汇报演出会,向程作了潍坊民间艺术活动内容概况的汇报、介绍。潍县的城乡民间艺人演奏了潍坊民间音乐《老僧扫殿》,演唱了民歌《四大景》和“吕腔”(吕剧)“肘鼓”(茂腔)选段等,潍坊特别市文工团部分同志参加了此会,徐乐帆还表演了《王小二过年》。
  有一次在永乐戏院演出,快要结束时,忽然下起雨来。这时程先生让剧院朱老板对观众说:各位朋友请不要乱,天下雨不要紧,等会儿住了戏,雨要是还下,程先生说他“清唱”陪着大家。朱老板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阵阵掌声。果然,戏演完了,雨还是下个不停,程先生便走到台前“清唱”起来,观众兴奋得忘了下雨,忘了时间,直到有人上台告诉程先生雨停了,程先生才向大家鞠躬退场。
穷人可看“放风戏”
  潍县的大戏院相继建成以后,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在演出的最后半小时不再售票,外人可以随便进入看戏,称“放风戏”。以前演戏都是从晚上七点开始,演三个半小时。晚上10点时,在戏院门口卖食品的摊贩没有买卖做了、拉黄包车的车夫还没等到客,“放风戏”开始,他们都进去看,另外还有三三两两的孩子及周围的邻居,也去看,因为最后半小时主角还在台上,既使只看30分钟,也很满足。“放风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买不起票的穷人过过戏瘾。  王延琰 陈景藩(部分资料刘督宽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