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走进潍坊京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潍县名票,堪比专业演员
2012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县名票,堪比专业演员
  陈筱珩(左)和刘作恭的合影。刘秉信供图 本报记者 董晓源 翻拍



  京剧是我国古老而又高雅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旧时的戏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国剧”。旧时在京昆两界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阶层,这就是“票友”。能唱几句或几段只能算是爱好者,还够不上票友的档次;会戏多并能上台演出者才称得上是票友,拉琴的、打鼓的也是如此。为了学习、切磋技艺,搭配演出行当,帮助爱好者提高,票友们便约定时间、地点,聚会练习,于是便有了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相对固定、有组织地学习演练的组织,这便是票社。

陈佩珩和好友建起 潍县首个京剧票房
  潍县最早的票社,就是陈佩珩发起组建的,名曰乐聚轩。丁云峰先生在《京剧在潍县的流传》一文记载:清末京都兵科给事中、掌河道监察御史潍县人陈恒庆之子陈佩珩、孙陈筱珩在京期间因爱好京剧,经常出入戏院学会了《四进士》、《逍遥津》等戏。佩珩嗜老生,且得清末民初被称为“伶界大王”谭鑫培的传授及“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的说教,无论唱、念、做功力颇深,筱珩的司鼓,尤为出色。
  民国初年陈佩珩回潍后,便与潍城擅演武生的京剧爱好者刘子虔聚在一处玩唱,刘子虔专学杨小楼,擅演武生。为了相互切磋技艺,两人便在城里南巷子郭寿甫宅内办起了票房——“乐聚轩”。成员多为能登台表演的绅商子弟,公推陈、刘二人为正副轩主。陈佩珩工须生,拿手戏是《九更天》(也叫《马义救主》),刘子虔工武生,拿手戏是《落马湖》,另有郎锡泉的须生,吴观澜的青衣,谭义长的花脸,于秀亭的老旦,郎子和的武生,陈筱珩的司鼓,刘默侯的操琴,其才艺各有可观。常演的剧目有《二进宫》、《四进士》、《三娘教子》、《坐楼杀惜》、《捉放宿店》、《鸿鸾禧》、《空城计》等。刘子虔还自编了新戏《武训劝学》,在南沙滩公演。当演到武训跪地求捐时,观众为之感动,纷纷将铜钱抛上台去。
  乐聚轩的票友们除自娱娱人外,还参加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支持“讨袁”,抵制日货,为救灾和办学,都举办过多次义演,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后来的潍县票友所追慕。
  乐聚轩后期,陈佩珩和刘子虔相继谢世,幸而有新的人才不断补充进来,如丁子阳、陈伯涵、丁颖川等。其后又成立了新的票房同乐轩、国剧研究社。在这些老票友和票房演出活动的影响带动下,人们不再认为唱戏演戏是下流事或不务正业,无论白天晚上,街头巷尾不时地听到由爱好者家中传出的琴音和演唱,一些后起之秀陆续加入到票友活动中。
  日伪时期和抗战胜利后,虽未建立新的票社,但票界有才华的新人开始崭露头角,老票社的少壮者依然宝刀不老,他们此时有了与艺人合作的机会,可以过过戏瘾。

平剧改进社多人才 卖票演出场场爆满
  解放后,人民政府倡导开展广泛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业余京剧活动进入了新的活跃时期。
  先是1948年6月,民众教育馆成立了平剧改进社,那时京剧还叫平剧,改进社即改进平剧的社团之义。民教馆干部韩醒生是组织领导者,又能演小生、掌鼓板。潍城票友及中学里会戏的学生,几乎全都参加了。这里既是成熟票友的演出团体,又是培养京剧新人的学校,还是推行戏改政策的实验基地。资深的票界名宿和年轻的爱好者也参加进来,如鼓师郎子和、琴师谭资九、丁子阳、王学鸿;生行的陈伯涵、谭叔明、陈德汇、陈洪泽、陈立端、杜在尧、郭俊川、罗新书等;旦行的丁耀奎、刘奎义、徐长荣、赵庆雯、武玉聪、陈炳熙、谭秀兰等;小生杨徽忠、韩醒生、李景芳;花脸张竹川、王少华、陈景春、毛君寿;丑行有郭端怀、王焕亭、扈文杰;老旦有田翔千、王效章、柴筱山等。真是人才济济,火热兴旺。每周演出一场经过整理的传统剧目,还曾卖过票,场场爆满,窗上也趴满了人。1949年,票友们排演的大型新编京剧《九件衣》,曾公演多场,可谓平剧改进社活动的高潮。此后虽仍有票友的演出活动,但成员有的就业,有的参军,人渐散去,平剧改进社也自行解体。

“文革”结束传统剧目开禁 演唱活动逐渐活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文革”前,票友活动仍在热潮中,城里、西关有许多自发形成的演唱点,如西关的王丞甫家,城里的丁子阳、王承基、郭筱陆家,东关的王金鉴、陈正宽家,东北关的王医生家等,其中以王金鉴家最热闹,文武场齐全,生旦净丑行行皆有,唱整出戏不成问题。一些工厂也组织演唱活动,如城里南门里的皮鞋厂,东关北下河的皮毛社等,不少街道还组织京剧乘凉晚会。信丰染厂工会建立了业余京剧团,购置了戏装道具,以本厂职工为主,邀约其他票友参加和专业剧团的人员帮助。那时潍坊的京剧活动,可谓遍地开花。
  后来,工人俱乐部组建了职工业余京剧团,能唱、能拉、能打(武场)的票友,多数都组织进去了,能演多出剧目,并下厂矿进行慰问演出,十分活跃。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后,一些剧目的优美唱段,很快在票友中传唱开来,潍坊市政协曾在南门里教堂专门组织过京剧现代戏清唱晚会。
  “文革”中,一切传统戏,包括解放区的新编历史戏和建国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新编、整理的历史戏,统统被赶下了舞台,几出革命现代戏成了样板戏,推行全国。十年中,京剧业余活动清一色的全是样板戏了。“文革”结束,传统京剧逐渐开禁;改革开放后,又普遍演出演唱起来,只是水平尚不及当年的老票房。

◎票友故事
丁士修写剧本《鸳鸯剑》 被改编成荀派代表剧目
  潍县的票友中,不仅有唱做念打俱佳的,还有会写剧本的。丁士修是我市唯一一个给名人写过剧本的人。丁士修1906年出生于潍县富绅大宅门丁五宅。丁士修的父亲丁锡章是一名昆曲爱好者,他对戏曲的爱好,来自童年浸润的戏剧文化。1928年丁士修考入北平辅仁大学英语系,课余时间不断到各大剧场观看名角演出,更加迷恋京剧。
  1931年,北京流派纷呈,各派演员竞争激烈,新剧目不断涌现,还在上大学的丁士修选择了《红楼梦》中尤三姐与柳湘莲的故事,写成剧本《鸳鸯剑》,登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之门自荐。荀慧生阅读后十分欣喜,又请多年为他提供剧本的陈墨香先生加以修改补充,增添了尤二姐的故事,改剧名为《红楼二尤》。荀慧生经过多次排练,于1932年3月11日在北京哈尔飞戏院(今为首都西单剧场)首演。接连三天,场场爆满,从此成为荀派的代表剧目,并列为荀派六大悲剧之首。   本报记者 董晓源

有的花钱过戏瘾 有的登台挑大梁
  票友唱戏是要花钱的。要请专业演员配戏,跑龙套的、文武场都要有,另外还有场地、化妆、行头租赁费等。解放前的票友多为富家子弟,因此被人称为少爷班。是少爷就有少爷脾气,一次乐聚轩组织在街边搭台唱义务戏,其中一富家子弟郭少爷登台,唱错了《一马离了西凉界》的词,观众中有人喝了倒彩,台上郭少爷一生气,摘下胡子来冲底下喊:“你们叫什么倒好,当我白唱啊,我可是花了20吊钱呐!”
  票友真要过戏瘾,就要到剧团。顶什么角,花什么钱,另外还要给配戏的、文武场等份子钱。也有票友不花钱就能唱戏的,那就是剧团邀请,同乐轩的少壮派须生陈伯涵就是其中一位。1945年春,兴亚剧场从徐州邀约的须生名角朋菊庵因故未到,紧急邀请了陈伯涵暂代演出。剧场用红纸贴出广告,说明原委,特请“票界名宿陈君伯涵献演三天”,“陈君伯涵”四字,每字用一张大红纸书写,庄重而醒目。虽然名角未到,剧场依然座无虚席。剧团在戏演完后,一般备厚礼一份以表谢意。陈伯涵玩票年久,解放后参加了大同剧团,成了专业演员。
王承基曾为裘盛戎操琴 收录剧目潍县无人能比
  1945年春夏之交,李宗义、裘盛戎来潍在永乐大戏院演出,随同前来的有胡琴圣手赵济羹,他是国内唯一左手拉琴的人。时值抗战刚胜利,铁路不通,他们都羁困于此。赵济羹的寓所,常有琴票登门求教。王承基有悟性,又通音律,获得赵济羹赏识。并在赵的指点下琴艺大长。有一次,李宗义演出《群英会》,扮演黄盖的是裘盛戎,演到密定“苦肉计”时,赵济羹让站在他背后看戏的王承基替他操琴。这段戏是裘盛戎的精彩唱腔之一,唱得高亢婉转,雄浑豪迈,拉的铆足了劲,包腔严丝合缝,台上的演员和鼓师都投来了赞美的目光。
  上个世纪50年代,京剧各个行当的著名演员纷纷改编、整理传统剧目,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唱段,成为戏迷传唱的时尚。王承基买了一台台式大盘磁带录音机,几乎每天都从京、津、沪、宁等各家电台收录京剧节目。王承基天天录音记谱,许多唱段很快在潍县票友中传唱开来。经他翻录保存的唱腔资料,当时潍城可说无人能及。一些职业剧团的演员、琴师,有时也到他那里找寻资料,往往都能得到满足。
  王延琰(本版资料刘督宽提供,署名除外)

◎京剧知识
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序
  京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程序性。在京剧舞台上,角色、化妆和动作都有一套固定的规范,遵循这种规范,才能完整地把一出戏表现出来。京剧的表演程序不仅使生活中的一切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比如角色的分配和扮演、唱腔和念白的安排、嬉笑怒骂的方式,以及开门、关门、骑马、登舟、开打等表演动作的完成。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